正月初一(1月25日)一早,天还没有大亮,村子里拜年问候的村民就逐渐多了起来。和往年相比,今年黄河涯镇新安装了天然气供暖,村民告别了小煤炉取暖的历史。走在干净宽阔的大街上,除了问候一句“什么时候回来的?”还多了一句“家里暖气热吗?”
"今年村里通上天然气,实在是太方便了。既能供暖,又能做饭。这要放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这不回来三天了,烧了21方气,粗略算起来,一天也就十多块钱。再加上政府补贴的1000块钱,基本上一个供暖季花不了多少钱。除夕上午11点左右,在黄河涯镇闫屯村,村民郑乃振一边做鱼,一边拉起了家常,大女儿和爷爷正在屋里包饺子,小女儿在屋里转跑着玩。暖气片摸起来有些烫手,客厅显示温度14℃,原来烧煤球炉子室温都上不了10℃。
郑乃振今年40岁,和大多数年轻的创业者一样,经过20多年打拼,终于在城市安了家,孩子也上了城里的学校。然而,中国人的传统,每年必须回村里过年。往年,郑乃振都要提前几天回家,点上大炉子,烧上土暖气。有的时候一不小心忘了添煤了,炉子就会熄火,屋里冰凉。
多年以来,村里每户入冬前都要买煤囤积在院子角落里。每天定时点炉子,白天出门的时候,还怕炉子灭了。家里时常是烟雾缭绕呛得人直咳嗽,还担心发生煤气中毒等意外。用液化气罐买气做饭,安全隐患也很大。
据了解,黄河涯镇自2019年8月份以来,依托项目建设,投资4000余万元推进"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在减河北的23个村基本实现"气代煤"、"电代煤"全覆盖,架空管160公里,共改造5223户,目前均已点火供气。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生活,改善了大气环境。
农村"气代煤"工程的安全运行以及服务管理和城镇燃气不同,乡镇位置相对较为偏远,房屋改造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大部分村民以前没接触过天然气,缺少用气经验。为此,黄河涯镇召开"气代煤"安全培训会议,对村干部、包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向村民发放"气代煤"安全使用明白纸,在公众号发布安全使用天然气知识,帮助村民解决用气方面的相关问题。
改造后,每户村民家中壁挂炉上方都有一个报警装置,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就会自动报警并自动切断电源,从而保障安全。推行"气代煤"用气政策,每户前3年每年补贴1000元,"气代煤"用户按照采暖期用气2.45元/立方米的标准收费。
补贴标准:2017年,我市出台的《德州市加快推进冬季取暖"气代煤、电代煤"工作方案》对财政补贴政策作出明确规定。
对实施"气代煤"的居民用户购买燃气采暖炉的费用实行一次性补贴,每户补贴4000元,不足部分由用户承担。自2017年起,对实施"气代煤"的居民,采暖季用气每户每年补贴1000元,补贴时间暂定3年。"气代煤"后居民仍使用燃煤采暖的,将取消其补贴资格。
"电代煤"补贴方面,居民用户除享受4000元取暖设备补贴费用及每户每年1000元电费补贴外,若采用电锅炉、电地热等方式采暖,年用电量超出4800度的部分,暂不执行居民阶梯电价第三档用电价格。城乡居民住宅小区使用热泵,利用地热能采暖的(非经营性),用电价格按居民合表电价执行。
德城区政府报告中提到:2019年,德城区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压煤、抑尘、控车、除味、增绿"各项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完成5378户清洁取暖改造,推广洁净型煤1.36万吨,辖区空气质量及改善幅度继续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