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疫情防控和工业企业复工复产两不误,德州发布《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工复产企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操作指南》和《德州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处置应急预案》,企业参照执行。
附:
《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工复产企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操作指南》
近期,涉及重点项目、工业企业、城建项目等单位相继复工复产,根据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意见》(德政办发明电﹝2020﹞4号)和德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64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疫点疫区管理保障企业安全稳定复工复产的通知》,为切实做好各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在厂区暴发流行,保障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操作指南,供参考。
一、企业防控新冠肺炎管理措施
(一)防控机制到位。企业要明确疫情防控的内部责任机制,建立疫情防控管理体系,明确各层级岗位人员的责任和具体任务,制定防控信息统计、健康监测、通风消毒、应急事件处置等工作方案和流程,建立监督和奖惩机制,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二)复工前员工排查到位。复工前,及时收集员工近期健康状况、疫情发生地居住史和员工动向。要求员工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暂缓返厂并报告企业负责人,尽早到当地定点医院就诊;来自疫情严重地区暂未返德的员工,劝其留在原居住地,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德州以外地区已返德人员,要求其向企业负责人报告,并按我市有关要求进行医学观察,确保身体状况良好后复工。企业负责人按照要求填写德州以外地区来德复工人员登记表(附表1)并及时报辖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复工后员工健康监测。复工后,企业要安排专人负责健康检查工作,每日对企业员工至少开展2次体温检测(测温枪≥37.3℃,需使用水银体温计复测腋下体温,以37.3℃作为判别体温异常标准),并询问其有无咳嗽、乏力等可疑症状。负责体温测量的工作人员要穿着白大褂,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及手套。每天收集职工健康状况,填写员工健康状况登记表(附表2),如员工体温异常或有可疑症状,立即脱离工作场所,避免与其他人员接触,安排其到辖区指定医院发热门诊就医。
(四)设施物资到位
1.企业要准备必需的防控物资,购置快速红外体温探测仪、消毒水、口罩等疫情等防控物资。红外体温探测仪要按照使用说明书调试完毕后,按照说明书规范操作,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2.企业要落实隔离场所。设置有集体宿舍的企业,要设置临时隔离场所,安排单人单间、相对独立房间作为疫区返岗人员临时隔离场所;不具备条件的企业,要按照辖区街道办事处的统一安排,确定具体的隔离观察地点并向所在社区报备。临时隔离的场所要有专人管理,合理解决被隔离人员的生活需求,不允许被隔离人员聚集和随意外出。
(五)知识培训到位。企业通过企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在显著位置设置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向企业员工宣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防控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让每一位员工掌握防治知识,养成健康行为,明确不如实提供个人有关信息、影响防控工作开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发现发热患者应对流程
发现有员工出现发热(体温≥37.3℃)、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症状时,按以下流程处理:
(一)出现症状员工应立即停止工作,佩戴口罩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
(二)出现症状员工在员工宿舍住宿的,企业应将其安排在预留的隔离场所,应单人单间,不能与其他健康员工混住;出现症状员工在症状消失及明确诊断前均暂不乘坐企业的班车、接驳车。
(三)跟踪员工诊断结果,接受了新型冠状病毒筛查,结果为阴性的,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再上班。
(四)及时调取疑似发病员工行为轨迹,接触人、物、区域的信息记录,划定风险范围,隔离频繁接触人员和物品,根据风险程度采取措施,或重新消毒。
(五)若员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企业应立即配合疾控中心登记排查与患者有过接触的员工,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以及疫点消杀等疫情防控工作。
(六)当企业外感染者与员工有接触时,通过记录追溯,划定企业内员工风险范围。
三、设置隔离留观室
(一)设置隔离留观室。原则上每个企业均需设置隔离留观室,不具备设置隔离留观室条件的企业,要在员工返德前提前与辖区疫情指挥部联系,由辖区疫情指挥部协调统一隔离。
(二)隔离室设置要求
1.隔离室位置应相对远离工作区,如果设置在宿舍区,应设置在低楼层角落,通风、采光、生活及清洁设施齐全,有独自的通向厂区的出口。
2.有专人管理。
3.开窗通风,以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
4.每日按照消毒指引进行消毒。
5.对隔离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并做好登记。
6.单人单间,每间隔离室物品专用,专人负责对隔离室进行消毒、保洁。
7.明确各区域通向疑似发病员工隔离区路线。
(三)隔离措施
1.所有隔离人员信息均需在其隔离当日报送给辖区疫情指挥部。
2.隔离期间,必须每日对隔离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请立即通知辖区疫情指挥部,并安排其到指定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隔离结束后,隔离人员均需满足体温检测合格及未出现发烧、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条件,辖区疫情指挥部核准方可解除隔离。
四、员工行为管理
员工行为管理应以“最少接触、最小交叉”为原则。
(一)人员进出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在出入口落实设卡排查管控,对所有进入企业人员逐一测量体温,并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建议出入口较多的企业,可以减少非必要的出入口。24小时均有人员进出的企业,应安排人员在出入口24小时值守,保证每一个进入企业的人员均测量体温。人流量较大的企业入口应安装红外线体温测定门。发现体温高于37.3℃的人员均不予进入工作场所。
(二)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安排工作班时,尽量避免过度加班,以保证员工充分的休息;高层楼宇中的企业,可由物业管理统一协调,错峰上下班,避免上下班时间电梯拥挤;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组织员工在座位区域内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能力。
(三)会议和活动管理:不召开大型会议,尽量采用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工作沟通;确实需要召开多人面对面会议的,所有参会人员都应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尽可能拉大相互之间的距离。不组织职工集体活动,包括业余文娱活动,劝解员工不参与聚会、聚餐、娱乐等聚集性活动。
(四)就餐管理:不建议在食堂集中就餐。员工可自带饭菜或从食堂带回饭菜到各自工作场所分散就餐。企业食堂有分发能力的,建议由食堂分发饭菜到各个工作场所,避免打饭排队,人员聚集。确实需要到食堂就餐的,应安排错峰就餐、同一部门统一就餐,座位相对固定,尽量避免与多部门员工混合就餐,人与人之间尽量拉开距离,严禁面对面就餐。
(五)交通管理:鼓励员工自驾、步行或乘坐班车,尽量减少社会公共交通通勤,降低在途感染风险。提供班车的企业,应对乘坐员工接受体温检测,凭卡上车。取消风险人群在隔离期间乘坐班车权限,不可乘坐公司班车,隔离期后恢复;暂时取消班车代打卡及消费卡乘车权限,司机将检查所有乘车人员有效证件,减少班车风险。
五、企业内部通风及消毒
确保工作环境清洁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一)加强通风:保持工作场所、员工宿舍空气流通。开启门窗,通风换气。通风时注意保暖,在能够保证适宜室温的情况下,可持续通风换气。需要使用空调时,可同时开排气扇。使用独立空调系统的单位,要定期清洗空调。
(二)集中空调的使用:企业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方可继续运行:(1)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的;(2)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能确保各房间独立通风的。不符合以上条件的集中空调系统应停用。
(三)预防性消毒:工作环境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定期用消毒水对工作场所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特别是公用办公室设备、门把手、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等重点消毒。厂区内有班车、接驳车服务的,每天下班后进行一次消毒(消毒方法见附表3)。
(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人人动手除“四害”,大搞环境卫生,保持工作生活环境整洁,预防疾病发生。室外环境不建议大面积的喷洒消毒。
六、培训和健康教育
(一)防控制度培训:企业制定疫情防控措施后,应首先对负责落实的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如防控物资物资管理人员、症状监测负责人、清洁消毒人员、入口执勤人员等,均应知晓本企业疫情防控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做法,避免因工作人员不清楚流程导致防控工作出现疏漏。
(二)对员工开展健康教育:复工前做好全员的健康告知工作,发放健康告知书,并配合内部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对员工开展远程培训。复工后,继续利用企业宣传栏、内部微信群、公众号等员工开展新冠病毒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宣教,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在公共场所尽量走步梯,不乘坐电梯;尽量避免手接触公共物品和部位。
七、人文关怀
(一)用电话、短信、微信或视频等方式关心被隔离员工的生活起居健康恢复状况,积极寻求办法和途径解决被隔离员工遇到的生活上的、精神上的困难,让员工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
(二)积极传播科学的知识和信息,为员工提供专业机构的服务途径和信息,呼吁员工要相信政府的公开信息,对政府的防疫工作保持足够的信心,避免因为对疫情的频繁报道而产生恐慌情绪,化恐慌情绪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
(三)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员工的情绪疏导工作,帮助员工曾强相信现代科学的意识,增强对政府和医护人员的信任,遵循隔离或观察的相关要求,做好日常生活调整的充分准备。
(四)尽管员工的活动范围受限,仍然倡导员工维持健康的规律作息,注意良好饮食,保证睡眠,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
附:
《德州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处置应急预案》
工业企业在组织复工复产过程中,发现新冠肺炎疑似人员,按照如下应急预案处置:
1.报告隔离。立即向属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工信部门报告。第一时间就近隔离新冠肺炎疑似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封闭发生疫情厂区。
2.送医诊断。配合属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将疑似人员送往定点医院进一步检查诊断。
3.配合调查。配合开展调查,全面查清新冠肺炎疑似人员活动轨迹及其密切接触者,视密切接触者活动范围、数量及疫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4.舆情发布。舆情信息由属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统一发布,企业和员工不得对外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
5.专业消杀。在疾控人员指导下,对企业相关区域和设施采取全方位、无死角消杀。
6.查补短板。对企业疫情防控措施查漏补缺,举一反三,健全疫情防控机制,切实做到外不输入、内不扩散。
7.生活保障。密切关注被隔离人员与被封闭人员的身心状况,做好生活保障并随时处置突发状况。
8.加强管控。企业严格落实防疫措施,业务主管部门加强指导监管,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预防性消毒方法
外环境应以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室内地面应每天至少湿式清洁一次;公共卫生间、公用垃圾桶应每天清洁和消毒,及时清倒废弃杂物。室内场所如办公室、食堂、活动室、宿舍等应每天开窗通风2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空气流通。通风条件不良的建筑,可采用排气扇进行机械通风换气。
新型冠状病毒对几乎所有的消毒剂敏感。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高温 56℃ 30 分钟),75%乙醇、苯扎溴铵、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开工前应对室内公共场所集中开展消毒;复工后在疫情存续期间,加强室内公共场所的日常预防性消毒。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或有聚集性发热病例时,应及时与属地疾控部门联系,开展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一、日常预防性消毒
(一)室内空气
保持空气流通。通风条件不良的建筑,可采用排气扇进行机械通风换气。
(二)室内空调滤网
每月清洁消毒一次,过滤网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晾干。
(三)地面、物体表面消毒
用擦拭、浸泡或喷洒法进行消毒。可用有效氯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0.2%-0.5%过氧乙酸消毒剂作用30分钟;在物体表面喷洒消毒液时,喷洒液体量以喷湿为度,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每天至少一次。使用过氧乙酸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应配戴口罩及橡胶手套,皮肤及粘膜不得直接接触消毒剂,防止腐蚀皮肤。消毒区域应无人,防止因消毒液气溶胶刺激损伤呼吸道粘膜。喷洒消毒后密封30分钟后开窗通风。使用健之素泡腾片时除上面注意事项以外应注意不得和洁厕灵等酸性物质混用,以免产生有毒气体。
(四)集体食堂厨房的清洁消毒
食堂(餐厅)每日消毒至少2次,每餐结束后,要对餐桌、椅进行消毒,使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用清洁剂如洗洁精清洁各种厨具餐具表面,并用清水冲洗干净,保持卫生。厨房地面可用有效氯250mg/L-500 mg/L含氯消毒剂、0.2%-0.5%过氧乙酸消毒剂,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每天至少一次。
(五)集体食堂餐具消毒
依据《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热力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煮沸、蒸汽消毒保持100℃作用10分钟;红外线消毒一般控制温度120℃,作用15-20分钟;洗碗机消毒一般水温控制85℃,冲洗消毒40秒以上。或采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mg/L-500mg/L)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漂洗干净。餐具消毒后应注意保洁。
(六)卫生间的消毒
可用有效氯浓度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水龙头、马桶按钮、洗手台面等或用以上消毒液放入喷雾器中进行空间及表面喷雾至湿润,密闭30分钟后开窗通风,清水洗净。洗手池、便池等每天至少清洗并消毒1次;不同场所的抹布、拖把要专用并有标记,不要混用,用后及时清洗干净,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5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作用30-60分钟。卫生间地面、墙面可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或擦拭消毒,作用15-30分钟。
(七)班车的消毒
无空调的校车应开窗通风,有空调的班车到终点后应开窗通风;班车内座椅、扶手、吊环等物体表面的消毒参考(三);车内空调滤网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滤网可浸泡于有效氯浓度 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后使用;或可用有效氯浓度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后,开启空调外循环通风换气。
二、随时消毒
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或暴露病例时,患者应立即隔离,并上报属地疾控中心,在疾控部门指导下确定密切接触人员,并对相关环境实施消毒。
(一)消毒人员应在疾控部门指导下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消毒完成后及时清洁消毒双手。
(二)根据疾控部门的指导确定消毒范围,对疑似病例和密接人员的生活用品、随身物品、排泄物、呕吐物(含口鼻分泌物、粪便、脓液、痂皮等)等进行随时消毒。
消毒方法可参考如下:
1.疑似病例和密接人员的生活用品和随身物品可采用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方法可参考日常性消毒。
2.疑似病例的排泄物和呕吐物消毒:可用含固态过氧乙酸应急呕吐包覆盖包裹,或用干毛巾覆盖后喷洒I0000mg/L含氯消毒剂至湿润。污物污染的台面和地面应及时消毒,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拖拭,消毒范围为呕吐物周围2米,作用30分钟建议擦拭2遍。
三、终末消毒
发现疑似病例送至医院送院治疗后,环境应及时由属地疾控机构按照《疫源地消毒总则》(GB 19193-2015)组织进行终末消毒。
四、常用消毒剂使用方法
(一)手消毒剂
多为含酒精、过氧化氢或复配成分的免洗消毒剂,取适量的手消毒剂于手心,双手互搓使均匀涂布每个部位,作用时间1分钟。
(二)75%乙醇
常见酒精有75%消毒。直接使用不再稀释。
(三)碘伏
药店购买的碘伏一般为 5g/L(W/V),可直接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
(四)84 消毒剂
84 消毒剂是常见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可用于一般物体表面、织物、血液、排泄物等的消毒。浓度为250mg/L-500mg/L的84消毒剂,可用来对桌面、台面等一般物体表面进行擦拭,也可用来拖地或者浸泡织物。以浓度为 5%(±1%)的84消毒剂为例,可用普通矿泉水瓶(500ml)取2升水(4瓶),倒入水盆中,再加入2满盖(约16ml)84 消毒液,有刻度容器的使用刻度容器量取液体会更准确,适当搅拌均匀,即可用毛巾或抹布浸湿后擦拭台面或浸泡物品,作用15-30分钟以后,台面可再用清水擦拭。消毒可能被血液或排泄物污染的部位时,可使用20000mg/L的84 消毒剂直接覆盖或者浸泡。配置时以浓度为5%(±1%)的84 消毒剂为例,可用普通矿泉水瓶(500ml)取1.5L水(3瓶),倒入水盆中,再加入1瓶84 消毒液,混匀后使用。
(五)过氧化氢消毒剂(双氧水)
日常消毒用的是医用双氧水,医用双氧水可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酵母菌,一般用于物体表面消毒。双氧水具有氧化作用,常用浓度为3%,擦拭到创伤面,会有灼烧感、表面被氧化成白色并冒气泡,用纯净水清洗一下可缓解灼烧感。特别提醒:配制好的消毒液不可再与其他消毒或清洁用品(比如酒精、洁厕灵等)混用,这样既不能增强功效,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配置和使用时应戴口罩和手套。儿童请勿触碰。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