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菜、视频聊天、心理疏导 | 社区书记照顾9名密切接触者14天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我们通过排查了解到,与一名确诊人员密切接触过的人,目前在我们辖区居住的一共有9个,都住在同一个小区。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9名人员均需居家隔离14天。我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发给大家,目的就是方便居家留观人员随时和我联系,保障大家的日常生活需要。”德州市德城区新华街道益德社区党总支书记傅珉对居民说。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傅珉就一直忙碌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完成防控疫情的工作之外,她要为社区里9名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服务。


社区的服务员:

照顾居家隔离的9名人员


傅珉给隔离居民送生活物资

面对9名与确诊人员密切接触过的居民的居家隔离工作,傅珉承受的压力也可想而知。除了保障14天内这9名人员居家隔离,还要负责他们生活日用品的采购。每天,傅珉都会接到居家留观人员打来的类似电话,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俱全、事无巨细。除了照顾居家留观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外,每天她还会通过视频通话跟大伙聊聊天,给大家解解闷,缓解居民的紧张情绪。

为严防病毒的传播,凡是居家留观人员的垃圾都要经过两次消毒才能投放到垃圾桶里。面对这令人“厌烦”甚至危险的工作,傅珉二话没说,抄起消毒液就挨家挨户忙活起来。关键时刻,垃圾的处理必须万无一失。每一次,傅珉都是先告知大伙垃圾正确处置的方式,然后自己再里里外外消毒一遍后才投放到垃圾桶里。干别人不愿干的,干别人不想干的,正因如此,傅珉也在小区居民中留下了好口碑。

“目前,我们在小区只保留了一个出入口,其他全部关闭,以便对外来人员进行管控。同时,出入人员全部都要进行体温检测及信息登记,绝不允许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出入小区,我们要坚决维护好家门口这道防线。”傅珉说。尤其对德州十三局(南区)小区,傅珉先后组织了多次摸底排查,并对9名密接人员的行动轨迹进行了梳理整合,确保防控万无一失。

社区的安全员:

一天48人,无缝隙衔接,全方位盯守



傅珉(左)在小区门口值守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社区是最前沿的防控阵地,无论是人员信息摸排、小区人员出入,亦或是宣传氛围营造、公共区域消杀,全都需要社区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前后奔走。德州十三局(南区)小区作为重点防控小区,傅珉在接到上级通知的第一时间便与社区“两委”成员制定了该小区24小时轮班值守工作制度。协同德城区新华街道机关干部、物业管理人员,每天3班,每班16人,一天48人,无缝隙衔接、全方位盯守,坚决不放过一秒、坚决不错过一时!

“现在我们仍然坚持开展排查工作,这是堵住疫情蔓延传播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傅珉说道。

为做好辖区外省返回德州人员的信息摸排工作,傅珉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密接人员居家留观、外地来到德州人员的排查走访、进入本辖区车辆司乘有无可疑症状三张“责任清单”,并对返德人员返德时间、行程路线、身体状况等基本信息进行了细化分解,使摸排工作更具针对性。

每天早晨六点,她准时起床,在小区门岗检查完值班交接情况后,便带领社区人员深入各个小区开展摸底排查。一旦接到群众反馈的信息,或者了解到人员出入最新情况,她都会想方设法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获取第一手信息。再回到社区时,已近晚上10点钟,拖着疲惫的身躯,她仍然坚持把当天收集的信息、摸排的情况进行梳理汇总。

早晨6点一直到夜间12点,除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傅珉一直奔走在小区里里外外。沟通消杀时间,摸排人员信息……似乎在她的世界了没有休息二字。

社区的消防员:

处理突发事件,稳定被隔离居民情绪



“傅书记,不好了,刚才一名被隔离人员要下楼。”社区工作人员杨瑞说,按照规定,密切接触人员要居家隔离14天,待无症状后才可解除隔离措施。隔离期间未结束(未满)就要下楼,无疑会造成严重后果。

听到这个消息后,傅珉马上拨通了这名被隔离人员的电话,认真询问情况。原来,这名被隔离人员的母亲因为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情急之下,他担心母亲没人照顾,便要求亲自到医院照看母亲。

十万火急的时刻,傅珉冷静地告诉这名被隔离人员:“目前,你母亲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大碍。我们街道领导也已赶往医院,协调安排你母亲就诊住院的事情,你不要担心。有最新情况我们马上告诉你。请你相信我!”傅珉坚定的语气使这名人员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危急时刻,傅珉沉着冷静的处事方法也使大伙舒了一口气。

“在疫情面前,儿女的担忧也只能暂时放到一边。”傅珉说,社区工作,最多的就是跟群众打交道,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社区工作人员了解的最清楚。要想赢得群众的心,关键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事社区工作五年,面对如此繁重的疫情防控任务,傅珉依然是胸有成竹。

自2015年来到社区工作,傅珉已经连续五年没有休假了,忙忙碌碌已是生活的常态。对工作,她兢兢业业;对同志,她细心呵护;对群众,她热心服务。做件小事容易,难的是数年如一日坚持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但是傅珉,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