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老人突发心梗,除颤20多次获救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德州晚报全媒体讯

  “病人意识丧失,突发室颤!”“立即除颤!”……3月21日,在德州市人民医院心脏介入中心,医护人员正在紧张有序的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术后共电除颤二十余次。

患者命悬一线,一边除颤一边手术

3月21日晚9时,78岁高龄的张先生因急性胸痛到德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刚做完心电图,患者就出现了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急诊科医师判断患者心脏骤停、发作室颤,立即给予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等抢救治疗,经电除颤十余次后,患者心跳恢复、意识清醒,患者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需要立即介入手术。虽然在疫情期间,心内科介入团队依然24小时待命,接到急诊科电话后,会诊医师在第一时间赶到,在得知老人近半月均居家隔离,且无发热、咳嗽及疫情地区人员接触史后,立即为老人开放绿色通道,由心内科医师及绿道护士护送老人至介入中心进行手术治疗。    

“我们紧急为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为心脏供血的右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需要立即开通血管,恢复心脏血供。然而正当我们进行手术时,患者再发室颤、心脏骤停,在王鹏副主任带领下,我们一边除颤、心肺复苏,一边为其继续手术,这样反复除颤十余次,最终开通了闭塞血管,成功植入支架1枚,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恢复了正常,脱离了生命危险。”该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王万荣回想起抢救时的场景,仍然心有余悸。心内科王鹏副主任说:“像张先生这样,因血管突发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作,非常凶险,患者一旦发生了室颤,心脏泵血功能随即消失,死亡风险极高,如果在院外发病,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幸亏老人及时赶到医院,得到了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团队的联合抢救。”“从‘鬼门关’转了几十圈,还能活着,感谢德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不离不弃,争分夺秒的抢救,如果不是他们的坚持,恐怕我已经不在了。”术后,张先生感慨地说道。

疫情期间抢救生命也要规范有序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德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克清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原则是尽早开通闭塞血管,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形势下,我们严格按照习总书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要求,参照国家胸痛中心总部对新冠肺炎形势下急性胸痛救治专家共识,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本土化的急性胸痛救治流程,既有效降低了新型冠状病毒在医院的传播风险,又高效救治了患者。” 

“从患者入院后,我们有专门的人员详细询问病人以及家属近期是否有外出史,是否有发热感冒等症状,从而筛查是否为疑似患者。经过了解,该患者久居家中,没有外出史,也没有陌生人接触史,基本排除新冠病毒嫌疑。”王万荣说,如果筛查到疑似的病人,我们会为其做肺部CT甚至核酸检测进一步排查。

心内科李克清主任介绍说:“德州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以来,挽救了大量急危重胸痛患者,目前新冠肺炎肆虐,冬春交替季节又是急性胸痛性疾病的高发时期。在这一特殊的情况下,急性胸痛可能与此新型传染病合并发病。目前我院胸痛中心遵循传染病防控优先原则,本着低危胸痛暂缓入院、急性胸痛就近治疗、高危胸痛安全防护、定点转运及优化药物治疗优先原则对胸痛患者进行分层次救治,并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远程会诊、指导治疗。但对于能明确排除新冠肺炎感染的高危胸痛患者,我们还是按照胸痛中心的常规流程进行救治。”

    技术精湛的心血管内科团队

王鹏副主任介绍,电除颤是抢救室颤病人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但室颤二十余次,经反复电除颤后转危为安的几率非常小,这个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的高龄患者之所以能与死神擦肩而过,与心血管内科具有一支专业技术精湛、平时训练有素、24小时随时待命的医护团队是密不可分的。

 心血管内科是德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在李克清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年门诊量达15000余人次。在心血管系统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治和疑难危重疾病如大面积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重度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等抢救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心血管内科在介入诊疗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在冠心病介入诊疗方面,该专业逐步开展了复杂冠脉病变、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引入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进行评估,使治疗更加精准。介入团队实行24小时×365天值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快速高效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李克清主任表示:疫情无情人有情,我们将在严格防控新冠疫情同时,继续做好老百姓的“护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