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二人同心战“疫”,不同的“战位”一样的坚守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该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一起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用热血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扣人心弦的壮丽诗篇。无数个家庭牺牲小家的团圆,为万家幸福撑起爱的桥梁。他们有的是只身一人奋战在疫情一线,有的是夫妻两人“双双出战”。在禹城市医保局,就有这样的一个家庭,夫妻二人携手逆行,分别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现年50岁的王戬是禹城市医保局党组成员,疫情最初,按照局里的统一安排,需要对分包的三无小区住户情况进行全面摸排。面对情况不明,环境复杂的种种困难,王戬深有感触的说到:“我党龄最长,年龄最大,03年非典我也参与过社区防控,我比你们谁都有经验,我第一个上!”说完戴上口罩和防护手套,带头走进住户家中。在社区值守和防疫工作安排落实上,他事事想在先,冲在前。

疫情期间,为保障企业能够及时恢复生产,市里专门成立了驻厂防疫防控复工工作领导小组。王戬被选派到醇源食品有限公司担任驻厂督导员,接到通知后他第一时间就赶赴企业,详细了解企业在复工复产方面还有哪些现实困难需要解决,当了解到企业部分车间还在上装阶段,需要外地工人来厂安装调试设备的实际问题后,他主动沟通相关部门帮助进行协调解决。

为全力筑牢企业疫情防控安全网,他同时扮演起指挥员、宣传员多个角色,和企业疫情防控小组成员一道通过张贴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等方式强化企业员工对疫情的防范意识。门岗值守时他严格要求,不留情面。企业有困难了他就两点一线,奔波于指挥部和企业之间,直到帮助企业把问题彻底解决掉。在企业负责人范成刚看来,他就是厂子里不可或缺的“大管家”。

王戬的妻子李玲是禹城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医院党委决定成立应急先锋队,随时准备接收病人,支援武汉一线。“我是老职工了,又有临床护理经验,这个时候一定不能把我落下!”得知消息的李玲第一时间就打电话向组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按照医院安排需要轮流到发热门诊进行值班,在防护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她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逐个病房为病患测量体温,由于情况复杂,往往一忙就是到深夜。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需要有宽厚的仁心。李玲时刻不忘医者初心,处处为患者着想。长期卧床的王大妈儿女都在外地,疫情封城无法回来照顾老人。由于长时间没翻身活动,后背生出了褥疮。得知消息的李玲赶紧来到老人床前小心翼翼的为老人擦拭、消毒、敷药,穿着厚厚的隔离衣,不一会她的后背就被汗水浸透了。就这样,在她的悉心照顾下,没过几天老人后背的伤口逐渐愈合。

“老王,你腿怕凉前天给你买的棉护膝一定要戴在腿上,不能嫌麻烦就不戴哈。我知道,你中午回不了家记得吃点热乎饭,不能再泡方便面了,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夫妻二人各自奋战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每天日出而作,伴月而归。大部分时间只能是通过电话和微信嘘寒问暖,相互关心。但这些在两口子看来都是暂时的,这个时候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家中的老人,年迈的母亲今年已经70多岁了,身体一直也不太好,只能暂时让尚未成家的儿子去照顾姥姥的生活起居。

元宵节那天,李玲给母亲打电话,听着母亲的声音,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眼泪也不由自主的在眼角打起了转。母亲听出了她的不对劲,赶忙安慰到“自己还有大外甥照顾呢,不用担心我。你是一名医生,这个时候老百姓比我更需要你,你只管干好工作就行!”说完挂断了电话。

不同的战斗岗位,一样的使命担当,疫情面前,这对夫妻挽臂共进,相互守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携手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一道坚固屏障,在这个特殊时期牺牲“小我”的幸福,义无反顾的用大爱演绎出最美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