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70余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求助120 | 严防“倒春寒”突袭心脑血管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德州晚报全媒体讯  阳春四月,虽已是春暖花开时节,但气温忽上忽下,更易诱发疾病。德州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数据显示,近期,心脑血管疾病仍处于多发态势。

9日,记者从德州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获悉,今年2月份德州120共接到心脑血管疾病报警2253起,3月15日至今共计1753起,平均每天70余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拨打120急救电话。而去年8月-9月,德州120共接到3365个心脑血管疾病报警,平均每天仅接到55个相关求助。

“很多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秋冬多发的老年病,其实不然,目前医院每天都新增十几例住院病例,其中不乏许多40岁左右的年轻人。”德州联合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范晓东提醒,进入春季以后,天气骤变、气温波动比较大,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发作,日常生活中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还需多加防范。此外,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中青年患者数量比以往也在增加。

方先生今年42岁,平日自信身体不错,虽然血压常常“超标”,可每逢降温,他却总不注意添加衣物。尤其在德州餐饮业堂食开放后,方先生频繁和好友见面,共进晚餐的同时也没少推杯换盏。三天前,方先生突然出现了说话磕巴的情况,同时伴有口角歪斜,手脚活动不灵,连车也不敢开了。起初他以为只是近几日太过劳累,休养后就能恢复,没想到却一直不见好转。4月8日,他来到德州联合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脑梗塞。

“春季早晚温差大,容易出现‘倒春寒’现象,而温差超出人体生理自身调节范围,很容易造成血管收缩或血管痉挛,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范晓东解释,人的体温是通过机体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来实现的,春季气温变化较快,昼夜温差大,血管受冷空气刺激突然收缩,血压容易升高,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适应能力较差的老年人,以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老年病患者,血管硬化更为严重,极易在春季发生脑溢血、中风、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老年人各个器官功能下降,户外活动应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决定时间和强度,适度运动。“除了天气因素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还有有很多,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不规律等都有可能。”范晓东提醒,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亦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如过量饮酒、吸烟、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范晓东表示,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现发作性胸闷、胸痛、出汗、无明显原因的上腹痛、牙痛等症状,或一侧肢体无力、说话不利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心梗脑梗

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很重要

1、严防感冒 及时添衣

天气多变易患感冒等,感染易诱发心力衰竭、心肺功能不全等导致危及生命,因此要注意保暖,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注意添加衣物。

2、保证睡眠 适度锻炼

充足的睡眠很重要,睡眠不充足会给心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保证睡眠时间和休息的质量。适度锻炼可调整高血压,还可避免便秘、坠积性肺炎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运动量以不引起胸闷、心悸、气促为度,要持之以恒。

3、监测血压 按时服药

避免酗酒、熬夜、高盐饮食等高血压发病加重的危险因素,规范、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防止因血压升高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4、饮食有度 清淡为主

饮食还应坚持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高盐食物,避免三餐过饱,秋季干燥,要注意补水,但心衰患者要限制饮水量,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5、情绪稳定 减轻压力

保持乐观情绪,防止过度兴奋和疲劳。要学会减轻压力,正确对待各种应激事件,保持平和的心境,节制情绪变化,切忌大喜、大悲或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