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声中,匠人缓行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京胡,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老技艺得以流传,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传承古技,匠心精诚,住在运河畔的王帮柱就是这样一位制作京胡的手艺人,今年已经74岁的他,制作京胡的脚步却仍未停歇。


   

    宣传队里做出第一把京胡

    王帮柱从小就爱戏。戏台上弦琴鼓钹的合奏,演员脸上斑斓的油彩,台下争座叫好的吵嚷,是他对童年最深的记忆。

    小时候,各村里唱大戏,台下总会有王帮柱的身影,他父亲在戏班里负责拍钹。排戏、演出,王帮柱总跟在父亲身边,小孩子爱凑热闹,却也从此迷上了戏。他总爱研究戏班里的各式乐器,拿起来就照模照式的比划。

    二十多岁时,他参加了队里的宣传队。那时候穷,队里没有像样的乐器,他爱唱也爱钻研,他说:“我就觉得这个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做出一把。”

    但苦于没有材料,王帮柱颇费了一番功夫,琴筒、弦线、蛇皮、马尾……王帮柱跑了许多地方。拉杆需要的硬木找不到,后来他在人家废弃的棺材板上敲下来一块木材,才做成了杆。那是王帮柱做出的第一把京胡,在宣传队里发光发热好些年。

    退休后尽情沉浸在京胡世界

    结婚、生子、工作……人生的辙痕向前推进,心里就没有那么多空余之地分给爱好了,王帮柱在砖瓦场干了三十多年的会计工作,慢慢地,这些东西就都撂下了。

    2007年,他已经退休了。那天他到乐器店买了一把京胡,却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索性自己买了材料开始做。很快做出一把,但他觉得音质不好,“琴制成后,得看声音是否通透、圆润、洪亮。”王帮柱对这点很执着。


测量琴杆并打眼

换方法、换材料、换工具,入魔着迷一般沉浸在创造的世界里,一年多后,王帮柱才觉得,现在做的京胡“有点意思”了。那时他挺自豪,成就感荡漾在心中,“就是觉得能拿出去手了。”王帮柱说的有点羞涩,但笑的开怀。于是,京胡就这么一直在他的世界中扎下根来了。


烤制琴筒

“有时候我一天一天,没黑没白的去做,除了吃饭就是做这个。我也不图啥,就是爱好。”王帮柱说得认真。


对琴筒进行蒙皮安装

色亮、杆直、木润,马尾坠器上。王帮柱说:“京胡要精心细作,需要细致、耐心。要出好音,一要选好接触点位置,二是要严密。”


制作好的成品京胡

蒙皮是京胡制作的重要步骤,即将蟒皮蒙于竹筒之上。为把蟒皮压制的严密,他专门去学了焊接,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四方的铁架,将蛇皮与竹筒放置在中间,上下各一块铁板,四角安置四个螺丝,利用螺丝的压力将蛇皮压制的平整细密。

做一把京胡有几十道的工序,但如今的王帮柱最快一天多就能做出一把,且音色上佳。在他的家里,或挂或横躺着百余把京胡,柜子里堆得满满当当。

    期待千年艺术代代传承

    如今,王帮柱有一群戏曲圈的票友,经常相约一同唱戏。他带着自己做的京胡前往,伙伴们看到后评价很高。

    孩子们也都支持他:“花点钱也没事,你能高兴就做下去。”王帮柱很开心,但也有点惆怅:“这手艺我想教孩子们,但他们还不能脚踏实地的去学,年轻的对这个不太感兴趣,但我很想把这个留下。”

    虽已至古稀之年,但王帮柱说:“怎么能做的更好些,我还在研究,在我有生之年会一直做下去,想办法越做越好。声音出来,大家听着满意,我就高兴了。”近来,他还申请了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盼望流传下去。

    采访行将结束时,王帮柱拉起了京胡,手指在京胡上划出音符,黑白的马尾在弦上灵动的跳跃,哑时像马嘶,亮时如莺啼,让人惊叹:这古朴的乐器,竟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勾起人心底的悲欢离愁;也令人顿悟,千百年来京胡的魅力为何会历久弥新、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