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讯 2020年的5月,对于乐陵市人民医院的男护士王凌志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月份。11日,他过了38周岁的生日;12日,他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第19个护士节;13日,他作为一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在同事们的欢送中赶赴济南等待捐献造血干细胞;19日,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地挽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同时,他也用实际行动擦亮了“德州红奉献美”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
31岁的王凌志是乐陵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导管室的护士。20年前,他以献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10年前,他为爱心再次升级,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配型成功率是万分之一到几十万分之一,即便如此,多一个人入库,患者就多一分希望。”王凌志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每天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但我还是愿意给白血病患者一个希望。”
2019年11月,王凌志接到了德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被告知有一名患者需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生命,王凌志刚好和患者初配成功,问他是否有意愿捐献?出于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本能,王凌志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答应了。“经过高分检测后,被告知配型成功,这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为了以最好的状态捐献,王凌志早早的就开始调整作息时间,加强锻炼,“因为导管室有辐射,同事担心会影响捐献效果,很多工作都替我去做。”他告诉记者,在自己之前,乐陵市人民医院已有2位志愿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19日当天上午,在省某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王凌志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11 时,来自患者城市的志愿者带着一封感谢信来到现场。“孩子三年前被确诊再障,求医问药无望,只能干细胞移植,家里人都配型不成功,绝望的时候您出现了,万分感谢。孩子康复后,我会带他一起参加志愿者,多做对社会有用的事回报社会,去帮助更多的人。”看着满含真挚的感谢信,王凌志热泪盈眶,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深受感动。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共采集造血干细胞悬液200 ml。随后,志愿者带着这份“生命的种子”赶往患者身旁,用它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其实有些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自身存在有一定的风险,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王凌志说,“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其实跟平时的献血没有多大的区别,时间稍长而已。”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捐献知识,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中,为患者多提供一份希望。
据了解,王凌志是乐陵市第6例、德州市第47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随着我市中华骨髓库志愿捐献者入库量不断增加,捐献例数也随之增长。今年5月8日,第73个世界红十字日,全市开展了“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活动,又有150余名爱心人士成功采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德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传递了爱的火种,充分体现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展示了‘有德之州’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