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的居家学习生活,成为不少青年难以忘却经历,而在这其中,却凸显出一些问题。20日,记者在采访中发,“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热线电话一个月接到心理问题求助电话30余个,疫情期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比疫情之前上升了30%左右,大多数与学习有关。明芳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负责人韩明芳表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热线:“12355”一月接到求助电话30余个
“阿姨,我心里特别难受,你能帮我和我爸妈说说,别天天这么逼我了,我压力太大了。”“阿姨,我想和你说说我的心里话,我觉得自己好像生病了,干什么也提不起兴趣,尤其是不想学习,阿姨你说我该怎么办?”……19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疫情以来,“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热线电话一个月接到心理问题求助电话30余个。
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热线的内容来看,初中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较多,根据热线的数量来看,疫情期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比疫情之前上升了30%左右,大多数与学习有关,不少反映问题的孩子表示他们在家中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和父母的关系、对生活中的琐事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心理压力过来,从而产生问题。
工作人员还表示,还有一部分是家长打来的电话,他们表示,因为疫情期间需要时刻照顾孩子的生活,监督孩子的学习,在监督的过程中,很容易和孩子意见不和从而产生分歧,“有的家长说几乎每天都要和孩子吵一架,看见孩子拿着手机在不停的玩游戏而不是学习时,什么的怒火抑制不住。”工作人员说。而孩子和家长的矛盾也随着这样关系不断升级,从而孩子产生一些极端的心理和做法。
家长:“催促”成为矛盾最直接原因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家长表示在这段和孩子超长时间相处的日子里。“催促”成为矛盾形成的导火索。家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王女士也是其中一员。王女士儿子今年上初三,本来就很紧张的课业,却碰到疫情不得不在家两个多月,即便是后来孩子在家上网课,也没能让王女士从紧张的情绪中释放出来。所以盯着儿子学习,不断催促他学习成为王女士每天最常说的话。“开始孩子还说一句知道了,到后来孩子不回答,再到孩子拿着手机玩游戏,说什么也不放下。”王女士说着自己和儿子这段时间相处时的变化。
看着儿子的变化,王女士有时害怕,于是求助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分别对王女士和她的儿子进行了辅导。“经过老师的辅导,我发现了的问题,就是把我紧张的情绪无形中传递给孩子,孩子本来学习的压力就很大,再每天接收我的负面情绪,所以他就通过不说话、玩手机来发泄和对抗。”王女士说。意识到问题的王女士迅速改变了自己的做法,母子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不少家长表示,“催促”是孩子网课期间家长每天最爱做也是做常做的事情,但是这样的“爱护”方式却常常得不到认可,而是适得其反。
老师:开学第一课涉及如何“舒压”
对于目前各个年级陆续复课的情况,不少学校也考虑到首先要关注学生们的情绪,才能够更好的引导他们生活和学习。德州五中李冬梅老师表示,学习在开学第一课中,除了给学生们讲述战疫中涌现的感人故事和那些值得尊敬的人之外,还有一部分就是让孩子们说说在家中学习的情况,从中判断孩子的心里状态,然后进行有效的疏导,让孩子们能够快速的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校的开学第一课都涉及到心里疏导的知识。除此之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老师们还会时时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和学生沟通,保证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学会自我情绪的排解。
心理咨询师: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
对于疫情期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比疫情之前上升了30%左右的情况,明芳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负责人韩明芳表示,学生和家长都要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
“作为家长,在生活中是孩子的表率,也是孩子的依靠,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情绪,一旦有了负面情绪,即便家长不说,孩子也能从家长的语气、周身的气场感觉到,自然而然就会紧张,所以给孩子营造放松的生活环境其实是家长最该做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所以遇到问题时,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韩明芳说。
虽然家长是家庭主导的主体,但是孩子作为家中的一份子,也要参与其中,也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疏导遇到的压力。“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要和家长心平气和的沟通,如果让的气氛紧张,可以和家长各自冷静下来后,再将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说出来,在处理自我情绪的时候很关键。”韩明芳表示。
她还说,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优秀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心里,所以多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多进行有效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