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三点建议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学习书法时,花同样的时间,方法得当与否,耗费的时间和材料是不同的,取得的成效也是不同的。在这里,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大家提三点建议,也请诸位方家指正:


临大不临小

练习书法首先是临得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发现”和“呈现”的过程。唱歌培养的是听觉,学书法考验的是眼力,是细节的发现能力。当下,印刷技术越来越好,印刷精度越来越高,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

在这种情况下,10厘米字的线条粗细可能相差1-2毫米,很容易发现差别,可是如果是2-3厘米的小字,线条粗细变化可能相差0.3毫米,在读取时就容易忽略它们的区别。3厘米之内小字的细节辨识度更低,细节观察会模棱两可,初学者在临写过程中,容易草率、粗糙地呈现。这样,就很难在平常的临帖中提高,对字帖中的形态信息难以客观读取,操作上就会顾此失彼。7厘米以上大字相对比较直观,可以明确更多细节变化,是毫厘之间细节构成的放大呈现。可以做到精准发现,抓住细节,使毫端微妙的分析能力、认识能力、辨别能力、造型能力都得到提高。


临少不临多

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技法和心性修为的过程,也是技巧和道理的融汇。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关键是研究图形,对图形精准理解,并对图形信息梳理提炼。理解书写方法并加以总结,做到准确记忆、严谨记忆和消化吸收,从形态到方法,然后再到道理,都能够建立起本心认知体系。海量的不同造型的盲目临写容易让初学者“贪多嚼不烂”。当有了正确的方法和严谨的做法后,应用类推逻辑,再进行大量积累,才会得到准确的图形智慧,才会更有作用。

少量字的精准重复,可以改变初学者自由散漫的习惯,改变其随意性的惯性做法。通过反复锤炼,培养精准重现能力,笔画的准确性才能做到更多的操作改变,特别是到书法创作的运用中,精彩部分才能够充分保留,然后再调整不足部分。如果不具备稳定的重复能力,创作很难做到相对完美。


由行家做引导

金庸武侠小说里,林平之等人在得到《辟邪剑谱》和《葵花宝典》后,练成了绝世武功。但是,相对的必备条件是他们本来就是练武的,而且一直都在相对正确地练。有些人没有经过正确的引导,盲目地学,很容易走火入魔,纸上谈兵还行,拿着健身操武术去擂台挑战,40秒被打翻3次也很正常。

书法和其它学问有相同点,就是必须要有明白人引导入门,仅仅依靠道听途说和支离破碎的信息来源是不够的,学习投入很大,效果还不好,很多人学习书法的失败点就是没有入门。尽管字帖很清晰,但若没有人解析图形信息,无论笔法、字法、章法,初学者都很难看出门道。学习起来有方向、有目的,才能够做深度研究和正确练习。


■图说字法

●宝盖的点不在中间,略偏左,呈左倾式,与右边的竖点非平行状排列。

●宝盖左密右疏,横线上扬呈平衡状。

●宝盖与竖向两个口三部分非垂直化排列,上口略微偏左,下口向右移位。

●整体态势呈曲线排列。

(范例出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