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讯 从城区锦绣川景区公交站旁路过,在人行道旁树荫下,经常会看见这样一幕——一位老人身着蓝色大褂,低头打磨着长长短短的木料,一旁的三轮车上,摆了满满当当的各种木制器具,捣蒜锤、擀面杖,遇到来往行人想买,老人会嘿嘿一乐:钱看着给就行。
老人名叫马连珠,今年已94周岁高龄,只要天气晴好,他便日日出摊。周围居民家里有木制品坏掉了,也喜欢拿来让老人修,因为老人的乐观与健谈,还常有人愿意来跟他聊天。这份安静与和谐,成了周边一景。
记者见到老人时,他穿着红色T恤、板正的黑色长裤,戴着一顶时尚的渔夫帽,透着干净、精神,全然不像已年过九旬,毫无老态龙钟之感。老人很健谈,说话也利索,干起活手上挺有劲,一手握斧能轻松把木块砍成小拇指般细长的木条零件。
1987年从水电十三局退休后,马连珠有点不习惯闲下来的日子。替人修阳台、帮女儿看生意、酿葡萄酒……尽管每月拿着五千多的退休金,老人却闲不下来,处处“找”活儿干。
工作着从事维修工作,这份手艺一直持续到今。四五年前,马连珠在锦绣川附近扎起摊子,捣鼓起木匠活儿一直摆到现在。孩子们劝他:“ 年纪大了,干什么活,不要把自己累着。”但在老人眼里,这不算什么“干活”,只能算是一种特别的锻炼。
老人的手很巧,耐心也足。三轮车上摆着敲背锤、木勺、砸蒜锤,袋子里装着擀面杖、摊煎饼的木推,凳子桌子有些破损的,他也能修。三块钱、五块钱,看着给, “他们愿意要,拿钱不拿钱的,或多或少的,都没事。”
有邻居拿根木棍儿过来,请他在顶端打两个眼。老人接过来,眼睛一瞄,确定打眼位置,也不让人帮扶,麻利地弯下腰,一脚踩凳,一手操弄打眼工具,钉的木棍呲呲作响,一两分钟就完成了。邻居要掏钱,老人将木棍儿推给他:“这点事儿还要钱,你别开玩笑啦。”邻居走之前,还是扭过身后,往车子上放了两块钱。
马连珠的摊位前总是很热闹,行人来来去去,碰到熟悉的面孔,老人都会和善的主动打个招呼。 “不管男女老少,人都挺好”,老人说,下雨刮风的,常有热心人帮忙推车, 但他能干得了,不用麻烦人。
木料都是空余时老人在林子捡回的干巴木头,一些老友常会给他送来一些用不着的木料。几个老人围坐一起,对着树根谋划,这里怎么砍、那里怎么刨,使得这一角常常很热闹。
老人不止沉迷于老手艺,对新鲜事物也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智能手机普及开后,侄子给他买了一台,老人很熟练得触触点点。他会自拍,也会用微信,会翻看家庭群里的消息,但并不常用,更多时候只是用来接打电话。在老人看来,看手机并不是好的休闲方式,他宁愿坐在树下多打磨一个木勺出来。
老人爱笑,爱谈,每天总会有几个老伙伴,搬着凳子绕着小摊坐下,和他一起聊聊家长里短。老人的乐观生活态度感染了很多人, 70多岁的王大爷是小摊位前的常客,他爱上这儿来,看老人做会儿木工,再和老哥几个聊聊天。“我是来取长寿经来了。”王大爷笑着说。一旁的大姐快人快语:“老爷子脾气好,心态好,不着急,所以都爱上这儿来。”
老人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大家庭——有一子三女,儿子今年74岁,孙子46岁,重孙子16岁。儿子在北京定居,二女儿住在新西兰,有时他会去住段时间。不管在哪儿,老人都闲不住,出门去公园溜溜弯,或是在家酿葡萄酒。
谈起长寿秘诀,老人有个观点——幸福是自己找的,痛苦也是个人寻来的。
他说:“如果不该吃的非吃、不能抽烟的非抽烟,开车非要喝酒,那必然会痛苦了,自己有点主动性,自己管住自己。”老人生活很自律,许多年来,他总是六点起床,随后打开电视看早间新闻、吃过饭后出门摆摊。
在老人看来,保持精神愉悦无疑是长寿的秘诀。知足,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有些事儿你知道就行了,别太较真儿,有事儿先劝劝自己,家庭也好、工作也罢,有些事情能让就让,平平常常的开心就行。”
有可忙活的事情,有朋友的陪伴,对马连珠来说,这就是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