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率先突破改革攻坚 德州多部门打出“组合拳”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5月28日上午9点,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德州市"重点工作攻坚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三场,乡村振兴率先突破改革攻坚新闻发布会,多部门负责人现场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


【乡村组织振兴】

强化制度供给。深化完善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制定《关于优化提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若干措施(试行)》,聚焦解决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等问题,从拓宽选人渠道、强化政治激励、落实待遇保障等6个方面提出19条具体措施,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优化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组织公开递选。面向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退休人员和乡镇(街道)公益性岗位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公开逢选村党组织书记306名,4月15日全部到岗到位。这批迷选的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3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241人,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员有乡镇工作经历。基层普遍反映,这次避选的村党组织书记进入角色快,更有责任心,富有激情和干劲。

提前谋划推进“一肩挑”,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全面摸排,对预计不能连选连任的提前考虑、提前布局、提前调整,力争年底前全部调整到位,为明年全面推行“一肩挑”打好坚实基础。

加大“回引”力度。加大从退役军人、机关干部、回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择优选拔村“两委”成员工作力度,研究回引政策,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回村任职。年初专门在北京召开全市驻京优秀人才返乡恳谈会,1-4月份共回引人才157名,进一步充实了村级班子和后备人才库。

【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在疫情期间,市人社局取消了线下招聘,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组织乡村用人单位招才引智,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向乡村基层流动。截至目前,已帮助61家单位成功对接省内外20余所高校,开展乡村振兴专场网络招聘会5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49人。扎实开展“三支一扶”招募活动,指导县市区统筹县域事业单位岗位,确保每个乡镇有2个岗位用于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计划,今年预计招募400人左右。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乡镇基层输送人才2066人,服务期满80%以上大学生扎根基层。实施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市农业农村局空中课堂已安排线上直播119次,培训农民14060名;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全市集中办班45次,培训3263人;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技术指导1526人次;服务指导5万余农户。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推荐鲁望生态农业和山东水发航天为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完成了第二批省级科技园区的验收。支持乡镇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农科驿站”等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截止目前,省级“农科驿站”备案数量已达到90家。认定陵城区三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7家单位为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

实施高素质农民工培育计划。疫情期间,市人社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优选培训机构,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全市选用的5家线上培训平台,已累计培训农民工17434人。

支持社会各界人才返乡下乡。市人社局在德州籍人员聚集的重点城市,规划建设5-10家德州市返乡创业服务站,每家给予5万元资金支持。对成功返乡创业的给予1万元/人的奖补资金,目前已建立2家。开展“大学生归巢计划”,组织德州籍大学生参加人才引进活动,目前已动员978名大学生加入,帮助30余家乡村单位发布岗位需求。举办“德州学子家乡行”活动,充分展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发展环境,组织472名德州籍应届毕业生参观62家重点企业,吸引更多的德州籍学子回家乡就业创业。积极推动科技扶贫,已组织228名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和培训,并到755个省定贫困村逐户发放服务联系卡,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实施人才回乡、智力回乡、创业回乡“三回”工程,完善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已发放担保贷款324笔、4597万元。

优化乡村人才居住环境。实施乡村人才安居工程,2020年全市计划建设人才公寓174处、604套,规划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投资5073万元,目前,已完成135处,472套,完成投资3584万元,让基层人才来得了、住得下。

【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任务目标,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京津冀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周边城市“放心农场”,创造了一批在国家、省层面有影响的工作亮点。

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深入分析本地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优势,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紧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庆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产业园3家(临邑、乐陵、齐河),评选认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家。集中力量打造特色鲜明、产业发展、休闲宜游的农业产业特色小镇。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农户组织起来,使农户由分散走向联合,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目前,我市发展家庭农场4100多家,在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省级59家、市级以上226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100多万户,带动农户增收超百亿元。比如,武城中椒英潮辣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产学研+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武城及周边建立辣椒种植基地12万亩,吸纳6000多名工人就业,带动8万余户椒农增收。英潮辣椒价格指数成为全国辣椒行业的晴雨表,形成了“中国辣椒看武城、武城辣椒通全国”的格局。

稳妥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去年以来,市农担公司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立足职能、担当作为,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坚持“抗疫不忘放贷,抗疫不忘农业生产”,截至5月14日,累计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放款1304笔,放款总额达到6.5亿元(其中,夏津县1.01亿,齐河县8900万;庆云县最少,2200万);全市累计申报数额近10亿元,在保额度近9亿元,全省名列前茅(政府用几百万元的风险金就撬动了近10亿元的资金);粮食生产与种植板块放贷2亿多元,列全省第2位。同时,在全省创新推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强村贷”,全省第一笔贷款就出自德州,目前已有8个县发放贷款10笔、共413万元。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积极落实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要求,协调引导全市银行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

持续扩大涉农信贷规模。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大力推广“鲁担惠农贷”“农耕贷”“强村贷”等金融产品,着力满足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融资需求。截止4月底,全市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247.2亿元,较年初增加19.8亿元。

强化政策性融资支持。组织开展农发行信贷政策宣讲会,进一步增强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运用“三农”领域政策性信贷资金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农发行共发放城乡一体化贷款4.4亿元,农村路网贷款0.48亿元,全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放土地整治类项目贷款5.79亿元,积极扶持农村土地流转,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健全完善银行机构乡村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866处,各银行机构加大ATM机、POS机等自主机具布设力度,全市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和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有效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创新开展涉农信贷业务。武城县、乐陵市率先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健全农地抵押贷款配套机制,提供免费评估和抵押登记服务,精简贷款办理流程,累计办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2.7亿元,唤醒了农民的“沉睡资产”。

【农村闲散土地盘活利用】

不断加大农村闲散土地盘活利用力度,盘活利用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经调查摸底统计,全市农村闲散土地共计约13.5万亩。2019年度全市盘活农村闲散土地3.8万亩,约占盘活任务总量的28%,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截至目前,2020年盘活农村闲散土地6611亩,约占本年度任务目标的25%。

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已完成村庄分类工作,为做好我市村庄布点、布局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5月20日,全市129个涉农乡镇(街道)村庄布点工作已完成现状调研120个、完成民意调查108个、完成镇级方案上报81个、完成镇级方案合理性论证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