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王洪仁:他的名字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老战士纪念墙上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我的父亲、叔叔、祖父都加入了当地的抗日民兵组织,渤海军区抗日支队征兵时,我只有十三岁,因为担心自己年龄太小,不符合招兵标准就虚报了年龄。”93岁的抗战老兵王洪仁回忆自己参军的故事,从1945年投身抗日战争到1952年退伍,他的名字刻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的纪念墙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中留下了颇具意义的一笔。



抗日战争期间,王洪仁主要负责侦查工作,他虽然年纪小却头脑灵活,为了摸查周边日军据点的情况,王洪仁身着便装,混在民工的队伍里进入据点干活,掌握了据点内的信息,侦查清楚了日军、伪军的人员装备配给,各个岗楼上机枪的朝向,哪个位置是相对安全的,进攻哪个路线最好,撤退哪个路线最佳,每次都能向司令部提供详实的情报,为降低作战时的伤亡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时候早晨8点多干活,晚上6、7点回来。一早来到日军据点前,民工们还接受维持会的检查、搜身。”王洪仁告诉记者,深入敌人腹地,也意味着将自身置于险境。有一次,他进入岗楼侦查,借着打扫卫生的机会时四处查看,突然一名伪军靠了上来,一边呵斥着他偷懒,一边高举着鞭子狠狠抽打。最终,王洪仁带回了情报,帮助战友们引爆了岗楼,他的背上却又添了几道伤疤。



解放战争期间,王洪仁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渡海战役、解放舟山群岛战役。据他回忆,那段日子里每一位解放军战士都面临着物资匮乏的难题,在一次作战任务中,他所在的部队向战士们发放了五斤炒熟的大米之后,一连五天没有开火做饭。“饿了只能吃炒熟的大米,渴了就到山沟中取水,战士们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严重水土不服,但是我们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完成了作战任务。”王洪仁说。

王洪仁已年近百岁,但身体健康,日常饮食起居无需家人照顾,他还保持着部队时的习惯,每日早起整理内务、外出锻炼。王洪仁空闲时喜欢收看红色题材电视剧和新闻频道,还喜欢读书看报,他既缅怀着过往的岁月,也对国家当下的发展感到自豪。“我现在过着幸福安康、温暖舒心的晚年生活,这要感谢党、感谢国家。”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王洪仁无比满足,在他看来,和平年代下在任何一个岗位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青年人们应当戒骄戒躁,沉下心来提升自我,尽心尽力工作,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