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马路拉链”| 探访德州首条地下综合管廊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核心提示


可能很多70后、80后看过动画片《忍者神龟》的人,一定记得美国纽约那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如今,在德州中心城区,也藏着一些这样的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通常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和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有人说,它的最大功能就是用来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这样的地下管廊在德州是否存在,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它又有哪些作用?

  

7月31日,本报记者拿起相机,跟着现场工作人员进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川大道与天衢路交叉路口综合管廊项目现场,实际探访德州中心城区首条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现场,了解深埋地下的“城市血管”。


地下管廊很大  “肚”里能开车


大学路东沿地下管廊建设项目路段

广川大道是我市贯穿中心城区南北走向的城市主干道之一,广川大道北延道路及绿化、地下管廊工程是我市首个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该地下综合管廊分为主、副2个舱。其中,主舱布置热力、给水、通信、广电等,副舱布置电力管线,按照不大于170米的间距设置防火分区。

沿着整洁的楼梯,记者走进广川大道地下综合管廊,第一感觉便是宽敞,净宽3.6米、净高2.5米的管廊空间,丝毫没有传统下水道的狭窄。管廊右侧的管道支架密集而整齐地排列着六排长条形管道,犹如一栋栋精修完工的小房间,只等各条管线“入住”。左侧是上下平行的两根亮银色粗管道,标有供水工作压力和回收工作压力。中间2.2米宽的检修通道,虽然无法做到像电影中的飞车追逐,但也足够一辆小轿车行驶。

右侧墙上横出一根根钢铁支架,分门别类地架着各种细管线,分上下两层,互相平行;左侧则是上下平行的两根粗管道,一蓝一黑,向前延伸。

地下综合管廊到底管了啥?几张挂于管廊支撑架的标示牌给出答案:电力电缆10kV、通讯电缆、给水管……据广川大道北延及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负责人张海鹏介绍,该管廊收纳了弱电桥架、国防、移动、电信、联通、广电、供水和热力等八类管线。

目前,供水管道已经先期入驻。

另外,广川大道北延项目还遵循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设置下沉式绿化带,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通过开孔路缘石、挡水堰、溢流井等设施,将路面雨水经预处理后汇集至道路绿地进行集蓄,促进雨水下渗减排,同时用于绿地灌溉;溢流井连接城市排水管道,对雨水洪峰、径流总量、面源污染进行提前控制。

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

大学路东沿地下管廊建设项目路段

在德州建设志中,记者了解到,早在几十年前,城市地下只有自来水管、污水管等几种管道,而现在,电力、通讯、热力等几十种管道、成千上万条管线齐聚地下,交错复杂。一旦某条管线出问题,大马路就要被“开膛破肚”。城市发展,各类市政管网设施需要不断扩容、增加、维修、更新。如果道路频繁开挖,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还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在德州城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副经理张海鹏看来,虽然地下综合管廊的前期建设费用高于直埋式,但后期维护费用及其他间接费用将远低于直埋式。地下综合管廊的高防护性,让管线不受土壤腐蚀,遇到台风、地震时,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并且,德州此次建设的首条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标准非常高,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

张海鹏表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地下管廊,既提升了城市管线维护的便利性,杜绝重复挖路带来的“拉链马路”问题及供电线缆、通信电缆、监控线缆等密密麻麻的线缆织成的“空中蛛网”现象,又使城市管线的使用年限比传统直埋式管线大幅延长,更加节约环保,同时将线路“由上改下”,改善了城市环境整体形象,提升区域的市政配套水平。

今年年底力争达到30公里以上

一直以来,德州市非常重视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工作。

早在,2016年5月25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德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

《实施方案》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工作目标。按照各县(市、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规模,“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建成10公里以上,齐河、临邑、禹城、陵城、乐陵等县(市、区)分别建成5公里以上,平原、宁津、夏津、武城、庆云等县各建成2公里以上地下综合管廊。

来自我市住建部门提供的信息显示,“十三五”以来,市住建局根据《实施方案》要求,科学分配年度建设任务,建立完善项目储备,同时根据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截止到2020年7月底,全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库累计26.09公里,其中累计开工23.89公里,累计建成15.13公里。中心城区共建设广川大道、大学东路、经九路南延、规划17号线、陵城区中兴路、紫云路、威灵街等7个项目,长度为11.8公里。其中,广川大道、陵城区中兴路、紫云路、规划17号线已形成廊体,共4公里,长5公里大学东路已有3公里廊体回填完成。

相关链接

地下综合管廊于19世纪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目前,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都建有地下综合管廊,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是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手段和开端。

1958年,北京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21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又推出更多管廊试点。随后越来越多大中城市开始规划和探索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地下综合管廊开工长度已达4700公里,形成廊体2500多公里,仅江苏省就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0多公里,在建管廊150多公里,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将投资200亿元,建成地下综合管廊300公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 

相关新闻

德州中心城区首个地下综合管廊全长1072米


8月3日,记者从德州市住建局获悉,早在2015年9月份,广川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开工建设,这也是中心城区首个地下综合管廊工程。

据介绍,我市为全国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工作首个试点城市,根据试点工作部署,我市结合广川大道北延工程,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该工程计划投资约9500万元,其中,5500万元用于道路建设,4000万元用于地下管廊建设。整个项目工期300天,预计2016年6月底竣工。

工程全长1072米,道路红线60米,综合管廊位于道路西侧绿化分隔带下,覆土约为2.5米。计划建设的综合管廊断面高6米、宽3.15米,材质为钢筋混凝土,分为2个舱。其中,主舱布置热力、给水、弱电等,副舱布置电力管线,主副舱按照不大于170米的间距设置防火分区。

据介绍,为将广川大道地下管廊建成样板工程、标杆工程,德州市住建局组织了省内知名市政行业的专家,对施工图设计、建设方案进行了多轮论证。期间,由于征地拆迁等一系列的问题,工程进展缓慢。其中教育路至天衢路路段已于2018年9月21日先期通过竣工验收。2019年12月13日,德州市区广川大道北延项目正式通车。

截至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已经基本完工,预计今年的8月上旬将全部竣工。(记者 郑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