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宋楼火烧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赢得了商人们的称赞。”65岁的姚玉江说。从一个面团变成一只“灯笼”状的宋楼火烧,要经过十多道工序。一上午,十多斤面经过2000多下折压可出200多个火烧。姚玉江是小镇上有名的“火烧大王”,他烤制的宋楼火烧远近闻名。
宋楼火烧始创于清朝中叶,由夏津县宋楼村厨师侯其顺创制。他曾做贡品进贡京师,颇得宫廷后妃青睐。据说,同治皇帝拟选侯其顺进御膳房供职,因其妻分娩而未果。后其子侯振兴继营此业,手艺精湛,制作日巧。宋楼火烧被进贡于光绪帝与西太后,得赏银五十两。
2017年12月,宋楼火烧被评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姚玉江和老伴在自己家里用传统手法制作火烧,传承非遗文化。经过多年的磨练,姚玉江的制作手艺越来越娴熟,他在家垒起了标准灶台,每天制作宋楼火烧。制作完了,有人上门来收购,送到饭店里去卖,一年下来能收入五万多元,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在宋楼镇,像姚玉江这样靠宋楼火烧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的还有不少。
姚玉江说,制作“宋楼火烧”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从学徒到成手,至少得3年工夫。一斤面出18个左右火烧,本来很薄的皮,还要叠成6层,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经过训练是很难做好的,要想达到面的“最佳”状态就更难。天冷天热、湿度不同,和的面也不一样,有时,根据需要,和面不仅要用手揉,还要用杠子压,这样和出的面才有韧性。
据了解,宋楼镇围绕“宋楼火烧”在生产、运输、销售上下功夫,助力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清朝就以其独特制作工艺远近闻名的宋楼火烧,近年来又获评“山东省名小吃”“德州名小吃”等荣誉称号,还入选了“到山东最想品尝的100种美食”。围绕宋楼火烧,还衍生出了八宝火烧、驴肉火烧、焖火烧等著名小吃。目前,“宋楼火烧”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遍布夏津及周边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