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记者从德州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获悉,今年入夏以来,我市中暑报警电话为75起,7月和8月共接到44起。
“近日气温高时,一天要接诊三四位中暑市民。”德州市中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苏谦告诉记者,近日高温天气下,急诊科接待的中暑病人增多,中暑人员多为户外工作人员,或是在密闭房间中工作的人群。
8月11日,日光猛烈,张师傅拿着水管在田间忙活,虽然热的满头大汗,但他没有选择休息,而是抓紧时间给自己的田地浇水。但不一会儿,他感觉头晕眼花,力不能支,家人赶忙将他送到医院,经医生诊断,张师傅是中暑了。
“张师傅到医院时体温超过38.5度,并出现头晕、恶心、口渴等症状,是明显的中暑现象。”德州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周立祥当即对其给予物理降温、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最近天气炎热,不要在大中午劳作了,尽量在早晨及傍晚做户外的工作,出门时带足水。”周立祥医生叮嘱张师傅。张师傅表示经历这次教训,安全意识也提高了,“这下是得不偿失了,以后如果身体出现不适,我就暂时停下工作,休息一会儿。”
中暑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体内的体温在升高,但身体又无法排汗将多余热量带走,于是出现身体过热,并引发一系列的症状。苏谦表示如果体温高到38℃以上,伴有乏力、头晕、耳鸣、恶心、胸闷,体温升高等症状,说明是中暑了。
苏谦提醒,中暑最容易发生在高温、高湿、闷热的环境中,尤其是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进行高强度身体活动的人,以及体质本来就比较弱的人。因此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群,以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与孕妇等体质相对较弱的人,都是中暑的高风险人群,应随时补充水分。若中暑,应停止活动或劳作,脱掉多余的衣服,找个凉爽的地方休息一下,同时用电风扇、空调、冷毛巾等方式帮助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