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离婚、耍脾气、要人陪……家中老人脾气为啥越来越古怪?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六十岁老人闹离婚、七十岁老人时刻需要子女陪、八旬老人脾气古怪张口就骂人……老年人的脾气古怪,成了全家人的心事。事实上,老年人晚年是否幸福,不仅是物质给予,更应关注心理需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春阳表示,亲情是疏解老人心理问题的良药,学会“把老人当孩子”,能解决很多老年人心理问题。

案例一:

六十多岁闹离婚,老年人婚姻也易触礁

刘女士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父母都六十多岁了,最近竟然闹起了离婚,三个儿女全部当上“和事佬”,也没压住老两口的怒火,两三天就又重新“开战”。“老两口这是怎么了,一辈子没吵架,怎么越老越古怪啊?”刘女士无奈求助心理咨询师。

经了解,原来刘女士的父母退休后也曾规划过自己的生活,只是年轻时没有培养任何兴趣爱好,突然闲下来,俩人干什么也提不起兴趣。后来刘大爷跳上了交谊舞,一有时间就出门跳舞,大妈一个人在家无聊,俩人矛盾越来越严重。

最近一段时间,小公园广场翻修,刘大爷没有了场地,就在家里和一起跳舞的朋友们打电话,有时一说就是半个多小时,大妈抱怨一个人干家务,还说刘大爷一把年纪没正行等等。两人一次吵得严重了,刘大爷离家出走,再回来后就闹着要离婚。


建议:沟通宽容相伴是老年夫妻的良药

心理咨询师介绍,儿女不在身边,缺少了生活调剂和发泄的渠道,成为老年人婚姻触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两位老人都退休以后,空闲时间多,没有其他的娱乐项目,所有芝麻小事都成了吵架的由头。

“少来夫妻老来伴,老两口都得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多为对方付出,比如当自己发现了新奇的东西,主动教给老伴;家庭中的家务共同分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多和老伴出门散散心,见见新天地也会有新心情。”李春阳建议,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退休老人,要相濡以沫,更要互相理解,老年夫妻之间经常沟通、相互宽容才能相伴一生。

案例二:离开儿女就焦虑,有人陪着才高兴

72岁的齐大妈得了“心病”,情绪也越来越烦躁焦虑,晚上失眠,白天坐立不安,每天都要给儿子女儿打好几个电话,问的问题也是“头上一句,脚上一句”,像是“这么长时间都不回来看我”“你们是不是给我孙子买车了”“家里还有面条吗?我下午去超市买”等等,每次打电话就说起来没完,而且不允许挂电话,如果是开会不方便接听,还会把电话打到儿女们的工作单位。只有儿女们赶回家,老人才能安静下来。

看着一天天消瘦的老人,一家人也急得没有办法,齐大妈的儿子担心母亲是精神出了问题,带她去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医生建议去看看心理咨询师,老太太也许是“心病”,需要“心药”医。


 建议:把老人当孩子,儿女要常回家看看

经了解,齐大妈与老爸身体都不太好,尤其是齐大妈生活上很多细节都依赖老伴,但今年年后,老伴腰间盘突出加重,医生建议卧床休息。而且,两位老人一直居住在小女儿家中,这段时间小女儿因为孩子上学,一家人去了外地,两位老人来到了儿子家居住,突然离开了她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心理上也会出现不安情绪。

在齐大妈儿女们看来,老人的这种情况只是在“胡闹”,而实际上这种状态如不加以重视,很容易引发老年抑郁等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师解释,老年人抑郁症并不鲜见,起初往往只是有点唠叨或者突然不爱说话,然后开始脾气古怪、提各种无力要求,情况发展严重就会失眠暴瘦,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我伤、自杀倾向。

面对老人的这种情况,建议家人要耐心地解释,消除老人的忧虑,让她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尤其是与他们长期生活或最亲近的人要经常回家看看老人,最起码要常打打电话。主动的关心老人,而不是等老人发出不适信号,就像对待孩子一样,让老人开心、有安全感,老人内心的不适感就会渐渐消失。

案例三:天天不说话,一张口就着急

郑大爷今年80岁,家庭和美、身体硬朗,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但郑大爷却从不认为自幸福,特别是最近两年,他甚至都不愿意和家人说话,偶尔说几句话也是吵吵嚷嚷十分着急,说完也不管家人有没有听懂,就摔门进自己屋里休息,这让一家人摸不着头脑,想要关心老爷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张口。

“前几天,老爷子出门听戏,回来后正赶上刚满一岁的重孙子来家里玩,他也很高兴,要抱抱孩子,孩子奶奶说让老爷子先歇歇腿,洗洗手再来抱孩子,结果他突然就发脾气,冲着家里人一顿骂,中午吃饭都没出屋门。”郑大爷的儿子郑先生说,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脾气怪一点也无所谓,就是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天天生气着急会吃不消。


建议:老人记不住可以多说几遍,或者画图

咨询师了解得知,郑大爷年轻时是单位领导,声望很高,最近几年有些眼花耳聋,有时会听不清家人在说什么,闹过几次“听岔话”的事之后,老人就不愿再主动说话了。再之后开始不愿意和家人沟通,有时会认为家人故意吐字不清、说话小声来气他。而且,郑大爷现在记性也不是很好,就比如外出回家用消毒湿巾擦手,家人多次提醒,老人还是记不住,而且他还认为现在疫情过去了,这些奇怪的“规矩”都是针对他,但是偶尔他也会十分自责“我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年纪大了记性和听力、表达力差,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心理咨询老师解答,老年人在面对这些生理变化时,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情况,他们中有些人会认为“只有我这样”“我拖累孩子们了”,特别是对于郑大爷这样年轻时有成就的老人,他们会尤其不能适应身体变化。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儿女的开导、宽慰,老人就可能走进死胡同。

建议对于老人记不住的事情,可以多说几遍,学不会的东西,可以画图逐步教给老人,让老人可以看图练习,慢慢学会,而对于出门戴口罩、进门酒精湿巾消毒,可以把相应物品放在门口处,让老人看到以作提醒。老人最需要的是亲情,提醒要委婉,他们才能慢慢地接受,否则很容易引发老年性抑郁等心理疾病。

本期心理咨询师 李春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高级催眠师、NLP心理教练。

擅长:教练式系统排列、青少年心理成长心理冲突,婚姻家庭情感问题,人生定位职业规划等。

咨询风格:以精神分析为基础,融入认知、行为疗法,现象学系统排列,催眠疗法,意向对话,沙盘游戏疗法等。


老年人,你并不孤独

 “孤独”是很多老年人去寻求心理咨询师最常说道的一个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明芳表示,孤独感会引起老年人很多心理问题,但并非不可避免,建议从家人和老人自身两方面出发,帮助老人摆脱心理不适,安享晚年时光。

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首先是因为生理因素引起的,老年人体力减退后,活动范围也随之缩小,孤独感随之而来。其次是老年期病理或生理的变化,如脑动脉硬化,体内某些激素平衡失调等,这些生理变化引起了老人的心理变化。

作为子女要及时发现老年人的这些变化,如果老人变得独往独来,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和鄙视的心理,与人交往缺少热情和活力,生活中失眠或睡眠多,体重减轻,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焦虑不安,易发脾气,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都是老年人发出的求助信号。及时分辨,给予帮助,能够让老人尽快摆脱“孤独感”。

在护理性格孤僻的老人方面,常回家看看或者老人在子女家轮流居住,了解其饮食习惯以及爱好,消除老人的紧张顾虑,让老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而对于老人自己,只要你想摆脱孤独感,就一定可以重获新生活,对自己有信心是第一步。建议老人每天坚持适量运动,亲近大自然也可以激发老年人的精力,多培养体育锻炼、书画、养花等兴趣爱好,每一样都有学不完的知识技能,都能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还可以尝试“老幼结对”,老人可以向孩子讲授生活常识和传统故事,并同孩子一起下棋、一起做手工等,使自己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摆脱孤独的阴影。

切记不要陷入回忆不能自拔,总拿之前精力旺盛时的生活与现在的衰老做比较,产生伤感情绪,退休后学会转换角色,忘记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在家里当慈祥的长者,多干事,少说话,用爱心温暖家人,尽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