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一玩手机什么事都能忘!”刘女士在德州晚报心理咨询群吐槽儿子喜欢玩手机游戏,一石激起千层浪,群内多名家长都在咨询“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心理咨询师表示,孩子能够在手机游戏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感受到自我价值,这三点恰恰是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少给予的。因此,想要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改变。
四年级小学生半夜偷妈妈手机玩游戏
小孟今年上四年级,对手机十分依赖,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父母带他去采摘园,回来后两人都比较疲惫,匆匆吃了口晚饭就睡着了。此时,小孟自己在客厅看电视,并和妈妈约定好半小时后睡觉。
刘女士睡了一会儿,迷迷糊糊去床头摸手机想看一眼几点了,发现手机找不到了。去小孟的房间,她发现儿子正在玩手机游戏,此时已经晚上12点多。被发现偷玩手机,小孟也有些慌张,但还是没有立即停止,反而请求妈妈让他玩完这局游戏。
“我们大人出去玩一天,回来都累得不行,他一个小孩,难道不疲惫吗?就是一玩手机什么都顾不得了。”刘女士对此十分生气。
手机成了孩子的“止哭”神器
看到大家的吐槽,国有家二级心理咨询张洪峰想起曾经发生在他心理咨询室里的一幕,一位妈妈过来咨询如何帮助孩子摆脱手机游戏,她是一名全职妈妈,大女儿正在准备中考,小儿子今年刚满2岁。因为大女儿十分爱玩手机游戏,让她压力很大,担心女儿这样下去会影响中考成绩,更担心女儿考不好,家人会认为她这个妈妈不称职。
在咨询室谈话过程中,小儿子总是不停地问问题,打断咨询师的谈话,只见这位妈妈十分熟练地拿出手机,交到小儿子手中,告诉他自己去玩一会儿,不许再过来找妈妈。
这一幕,让咨询师印象十分深刻,很多妈妈都会在自己忙碌、孩子哭闹需要安慰的时候,把手机交到孩子手中“止哭”,让很多一两岁的孩子就开始密切接触电子产品,轻而易举的学会打游戏,但当孩子将来把这一“习惯”继续下去的时候,家长却站出来大声斥责。
本期心理咨询师:
张洪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NLP专业执行师、意象对话治疗师、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
分析:孩子在手机游戏中获得满足感
孩子越迷恋游戏的世界,就越说明现实世界让他感到匮乏,游戏就像救命稻草一样,满足了他所缺失的情感。有些孩子在打游戏时,其实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内心有羞愧、内疚、自责,甚至是负罪感,但他就是放不下游戏,他是一边痛苦,一边打游戏。当家长真正看到孩子这些无助时,就不会只去愤怒孩子的行为了。
张洪峰分析,孩子爱玩手机游戏,是因为游戏会带给孩子很多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或者体会较少的感受。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和他人对战获得胜利时,会油然升起一种“我好厉害!”的想法,感到振奋和愉悦。
而孩子和几个朋友一起玩游戏时,跟队友合作取胜的快感,就好比打了一场篮球、完成一次集体活动,这是现在独生子女、缺少成长伙伴的孩子们最缺少的社交愉悦感,即便是一起经历挫败,这都会加强孩子在人际关系当中的满足感。
此外,对于孩子来说,在游戏里打怪、升级、显著地看到自己的角色变强,他会有十分强烈的代入感,打赢一场立即获得一个装备,这种及时反馈让他认为这个一点点变强的角色就是自己,在游戏里,孩子可能比大人更强大,也满足了他内心的叛逆。
误区:错误的制止方式会适得其反
在“该不该让孩子玩手机”这个问题的讨论上,其实也有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孩子玩手机并不一定是坏事,毕竟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一项专业、体育项目,很多电子游戏甚至可以提升脑力开发,而且,玩游戏还可以作为孩子情绪的发泄口,让孩子释放压力。
对此,张洪峰表示,“玩手机”也许不该被一棒子打死,但家长的很多误区需要纠正。很多家长在制止孩子玩手机时会说“如果你不玩手机,成绩一定会提上去”,但孩子听到这句话会反应出“如果我不打游戏,成绩也没有提高呢?会不会骂我笨”“我已经不打游戏好几天了,怎么还是什么也听不懂,还不如打游戏”。还有家长会认为,现在的孩子压力大,玩手机游戏解压就像成人喝酒一样,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家长就会不自觉地放宽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导致孩子玩游戏过度,慢慢丧失主动性。
“还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沉迷游戏,是家长制止孩子玩游戏的方式推着孩子去玩。”张洪峰表示,家长命令孩子,孩子就学会了命令,强迫孩子,孩子就学会了强迫,这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家长的控制、指责、惩罚、唠叨,都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和抵抗,当父母若常常打击孩子的信心,孩子会产生沮丧、自卑的情绪,就会更加依赖游戏,无法自拔。尤其是父母采用暴力手段时,孩子会特别愤怒、无力,他会产生一种摧毁自己的潜意识,将更沉迷游戏作为报复。
建议:做充满能量的家长,帮助孩子立志
家长要帮助孩子从根源解决问题,可以让孩子认知更广阔的世界。比如:每周拿出两个小时来,陪孩子跑步、做游戏、爬山;帮孩子组建一些正能量的小团队,鼓励他在团队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此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给孩子以关怀、陪伴、鼓励和爱,这些鼓励越具体越有效果,比如“谢谢宝宝帮我洗苹果”、“孩子你今天的作文写得真棒,尤其是某一段特别生动”等等,今天这种鼓励、表扬,会让孩子产生很多情感的支持和储备,还可以给孩子一些意志力的训练,把目标切分得很小,每当他完成了一个小目标,就立即给他一个反馈。
总之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无条件的爱,然后再去训练他的行为、习惯和行动力,就在知情意行当中不断地良性循环。
“孩子与父母同根同源,很多时候,家长成长多少,就能帮助孩子多少。所以,家长无论在亲子教育上遇到任何难题都可以先从自身改变,让自己充满能量,才有能力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份志向。”张洪峰表示,每一个孩子的体内都有无尽的宝藏,未来人生的舞台应该宽广而高远,家长只需要激发孩子内心澎湃的能量,就不会再畏惧困难,更不会再躲在游戏里寻找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