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份“德州好医生、德州好护士”评选结果正式公布,6位白衣天使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刘建树,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产二病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尹冬梅,平原县坊子乡卫生院医师施玉芹,陵城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金才,宁津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医务科主任王书芬,德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元民。现将他们的事迹展示如下:
个人简介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庚子年的春节变成一场与病毒的战争。这场战争没有硝烟,没有号角,但有一群人没有恐慌、没有退缩,毫不犹豫的冲锋在前,刘建树就是其中一员,用医者仁心,传递着温暖与感动。
大年初一,他匆匆告别了父母、爱人和儿子,迅速驾车从滨州老家赶回医院。作为呼吸科医生,他深感责任重大,第一时间主动向医院请缨,要求上一线支援抗疫。“虽然疫情来势汹汹,但大家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尽快战胜疫情。”刘建树通过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学习,他知道,这一次面对的“敌人”来者不善,但职责所在、使命所在,他已经做好全面准备“不胜不归”。
2月3日,我市成立市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定点医院,作为长期从事呼吸内科工作的临床医师,刘建树调任至此,带领16名医生组成的医疗队,进行患者的救治工作。
因为医院刚刚组建,有些后勤保障、协调调度等流程还在逐步完善,刘建树负责医疗团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不同于其他医生分小组对患者进行诊治,刘建树的工作时间从上午8点到晚上11点,需要在岗位上一直工作十五个小时,除保障团队的饮食起居外,还负责查房、商讨诊治方案、汇总病情等一系列工作,每次进入隔离病房都得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憋气、胸闷,像有块石头压着,常常累得连饭都不想吃。
“但最让人痛苦的还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我实在分身乏术,隔离病区有很多需要帮助的病人,他们有的恐慌、悲观、焦虑;有的发热、气促、胸闷、咳嗽、咳痰;有的恶心、呕吐、腹泻、乏力,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救治,还有心灵上的抚慰。”刘建树说道,为了安慰这些患者,他还同时学习心理知识,无微不至地关心、关爱他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他经常在床边疏导、安慰病人,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树立信心、战胜病魔。哪怕被重重口罩弄得头晕眼花,被密不透气的防护衣弄得汗湿衣襟,都无所畏惧,因为这是他的光荣使命,更是肩上神圣的职责。
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从境外返鲁人员筛查、到学生复学,他竭尽全力守护全市人民安康。曾经的疲惫、劳累在这一刻瞬间消失。“任何时候,国家和社会需要我,我义不容辞!”刘建树斩钉截铁说,救死扶伤是他今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个人简介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这是每一个医护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尹冬梅对自己十六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轻描淡写,但真正到了工作岗位,她精湛的业务能力、肯吃苦敢上前的敬业精神、正直无畏的医者仁心,无不令人敬佩!
2004年9月至今,尹冬梅在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工作,现任产二病区护士长。她还是德州市护理学会第二届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德州市护理学会首届围产期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德州市妇幼保健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兼职讲师。
工作中,尹冬梅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为帮助剖宫产产妇尽快恢复,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结合院内实际情况,她提出了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的护理方案,实现了产后排气由原来30多个小时,缩短为10个小时,让不少产妇受益。
有一次,一名41岁的双胎孕妇入院接受治疗,因其先兆流产,医生要求绝对卧床,这就给临床护理带来很大挑战:既要避免卧床带来的静脉血栓和压疮的风险,又要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因此,尹冬梅从饮食和日常护理上为其进行调整。
入院20多天后,尹冬梅发现该孕妇腿部出现红色压痕——压疮前兆。“这种情况下,必须每两个小时为她翻一次身。”尹冬梅说。经过一周精心护理,孕妇身上压痕消失了。
能够如此迅速的做出治疗方案调整,离不开尹冬梅的学习积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把学习立为终身之志,只有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不断壮大,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好每个患者。
截至目前,她完成科研成果《妇产科护士职业倦怠和职业暴露的相关性分析》。近年来在《中国保健》、《卫生职业教育》、《健康世界》、《世界最新医学》等刊物上发表《儿童科学补钙新见解》、《妇产科护士职业倦怠和职业暴露的相关性分析》、《循证护理在孕产妇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浅谈心理护理在产科护理查房中的成效》等多篇论文。2019年主编《实用临床护理操作指南》著作,负责撰写十万余字,为著作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
近期,随着产科合并症的不断增多,为提高护理专业内涵,她在科室内成立糖尿病管理小组,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探讨、钻研,可以成为护理专家,实现职业梦想,为更多孕产妇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
个人简介
都说“宁看十大人,不看一小孩”。小儿科是哑科,烦、吵、苦、累、收入少、工作风险大、病人家属要求高且不理解,这都是儿科工作的真实写照。面对小儿科的工作特点,施玉芹以女性的韧性、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把患者放在心上,春风化雨把难题一一化解。
她每天早来晚走,节假日不休息,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治疗时,她一方面多问、多观察,通过对家属的有关询问,搜集一点点病情的信息;通过对病儿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一点一点病情的变化。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专业素质,把每一位患儿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照顾。
一个冬日的下午,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来看病,陪同而来的有孩子的父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五六位亲人。孩子出生刚20天,但总是莫名的哭闹、不吃奶已经两天,患儿家长不明白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量体温正常,全身皮肤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只好来院就诊。经过仔细查体,发现孩子左手腕处缠着一根头发,被头发缠绕处皮肤明显充血肿胀,头发已嵌入患儿皮肤,在红肿破损的皮肤勒痕处已有脓液渗出,因为正值冬季,患儿包裹过严,又加上孩子偏胖,家长没有注意到这根头发,导致患儿受到伤害。
还有一次,一个病儿发热四天,皮疹全身,诊断不明,阻碍用药,第五天,施玉芹发现病儿肌肉注射部位的皮疹比其他部位的皮疹明显,马上意识到应该是临床一种少见病——川崎病,立即协调上级医院,使患儿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真正做到了不延误患者病情。
个人简介
重症监护科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此时风平浪静,下一刻病人的病情变化就可能是惊心动魄的抢救。张金才是陵城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最佳判断、在死神手中抢救生命,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作为医者的铮铮誓言。
工作中,张金才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宗旨,恪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本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和对重症监护工作的执着追求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同行的尊敬和社会的认可,先后多次获得过“先进工作者”,“优秀科主任”,2015年度荣获全市“最美卫生计生工作者” 等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第一届“陵城区十大优秀青年”荣誉称号。2017年获“德州最美医生”提名奖。2020年2月7日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工作中被任命为“德州市新型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
张金才是陵城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超高强度工作压力,能正常点下班是奢望,尤其是在冬季老年病高发期,科室人满为患,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时间就是家常便饭。就在妻子高龄二胎分娩的前一时刻,他也是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更不用说陪孩子玩耍,他总说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孩子,不能像其他的家长在周末陪他们一起出游,相对于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他只能以医院为家,舍小家而顾大家。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对待患者不分贫富,始终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重症科室经常收治一些三无的昏迷患者,他都是一样认真检查,积极治疗,一次次的与时间神赛跑,将多少濒临死亡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住过重症监护室的很多病人都吃过张金才买的饭,有一次一位独居的六旬老人住院,子女们都在外地,往来需要时间,张金才就主动承担了照顾老人日常饮食起居的事情,老人几次哽咽落泪,悉心程度让其他患者误以为张金才是这位老人的亲属。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由于重症监护室没有陪人,自掏腰包为病人买饭也成了家常便饭。
作为一名科室的负责人,一名业务骨干,仅仅干好日常工作还不够,在关键时刻要站得出来,经得起考验。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重症监护室的工作更是比较特殊,科内部分人员被调往德州一线,人员紧张,病人连续只增不减,他一连几天几夜的没能回家休息,遇到特殊重症发烧患者,他一次次与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员沟通、研究、讨论。因为工作的出色,张金才被需选派为德州市集中救治定点医院专家成员,和全市精英骨干专家一同参与疑似、危重症患者的病例讨论。
个人简介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势汹汹,作为共产党员的王书芬义无反顾地冲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不分昼夜坚守在医院,她第一时间在医院做出防疫全方位部署,点对点保障妇女、儿童身体健康,配合“战疫”人员调度,守好“大本营”,免除一线人员后顾之忧。
疫情突袭,王书芬首先多渠道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知识,多次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预防与控制”专题集中培训,亲自授课,明确观察、处置、转运流程、诊断等标准,提高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早期识别及诊断;科学安排预检分诊,关闭医院其他通道,只留一个进出医院的主要通道,所有进入医院的人员均要接受流行病学调查和严格的体温监测,为人民安全把好第一道关;制定科学的发热病人就诊流程,在实施过程中多次完善,持续改进,严防死守,在发热病人就诊过程中杜绝交叉感染;科学合理安排发热门诊值守,既规范合理,防护到位,又保存值班医师体力,避免体力透支影响身体健康;制定相关制度、职责,强化应急预案学习,针对性开展应急演练;科学排班,做好医务人员防护,为持续打好阻击疫情攻坚战做好人力资源安排。
妇女、儿童是妇幼保健院的主要服务对象,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全力做好她们的防控,保障她们的健康。除了安排疫情防控外,王书芬最牵挂的还是母婴健康。为保障全县妇女儿童安全就医,安排部署了24小时免费接送孕产妇的“爱心服务专车”;要求各病区对住院患者、陪人家属进行逐一排查,加强体温测量和各项体征监测,病区禁止探视,限制陪人,多措并举,联防联控、积极应对,营造安全就医环境,全力保障母婴安康。她还和院感科一起督导环境卫生消毒处理,确保医院环境安全。
当了解到一些公安干警、消防官兵、武警战士、现役军人等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人员无法陪同妻子进行产检的情况,王书芬积极安排医院车辆,免费接送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同志家属来院产检,全力守护好他们的家人,免除一线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守护人民的健康。
孕妇学校因为疫情暂时休课,积极响应孕妇学校的号召,开展线上课程,亲自讲课,为孕产妇普及新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让她们远离疾病困扰,安全度过孕产期。
个人简介
“胆大心细”是同事们对于德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元民工作的总结。胆大,他在院中率先开展脑血管介入新技术,成功完成该院首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溶栓、取栓手术,采用SWIM技术独立完成急诊取栓手术;心细,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100余例,脑动脉支架植入术7例,无一失败。正是有了这样的特制,他才能够开辟了急性脑梗死救治的新途径。
李元民于2017-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专业进修一年,进修结束后,他积极投身医院建设,开展脑血管介入新技术,在医院领导下积极推动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并于2018年度取得卒中防治中心资格,2019年使德州市中医院成功晋级中国卒中急救地图成员单位。
曾经有60多岁的老人来到医院,称自己最近两个月来总是头晕,希望医生给他开一些治疗贫血的药品。李元民进一步了解后,老人的头晕程度、频率已经远远超过贫血的症状,判断出有可能是脑血管类疾病。
在做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发现果然是脑血管重度狭窄所致,已经到了随时威胁生命的程度。于是,李元民当即为其办理住院手续,随后为其做了球囊扩张,然后置入支架。术后,老人头晕的症状缓解了,出院时,一家人特地来到办公室向其致谢。
目前,李元民已经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100余例,脑动脉支架植入术7例,并成功完成德州市中医院首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溶栓、取栓手术,采用SWIM技术独立完成急诊取栓手术,缩短了病人救治时间,预示着德州市中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取得新高度,开辟了急性脑梗死救治的新途径。为医院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将推动德州市中医院向高级卒中中心目标迈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李元民积极响应院党委号召踊跃请战,作为德州市中医院医院赴武汉应急第一梯队成员,舍小家顾大家,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弘扬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和奉献精神。
李元民现任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健康专家科普宣讲团成员,曾获德州市科普专家演讲比赛优秀奖、德州市中医院“优秀医师”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2部,专利2项,获德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