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战士郑向黎:我们只想胜利,没有想过生死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编者按:

记忆犹如年轮,时间越久越发清晰,岁月的沧桑刻印在这些老兵的面容上,却从未抹去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91岁高龄的郑向黎曾是一名军医,在战场上,他不惧危险,背着药箱冲锋陷阵,直面炮火的同时,他还要“掩护”战友与死神殊死搏斗。从医四十余载,如今他依旧精神矍铄,声如洪钟,只是在朝鲜战场上带回的腰伤,时常还隐隐作痛。

问及为何当兵,他说:“当兵是光荣啊,一人当兵全家都光荣!”

郑向黎是山东乳山人,1947年2月通过华东野战军医科大学招生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军医,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京沪杭战役等十余个战役。1950年冬天,21岁的他跟随东北军区第三野战军卫生部抗美援朝医管局第一野战医院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战场。

回忆起当时横跨鸭绿江的情景,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志愿军当时的物资十分紧缺,又是秘密入朝,多数战士都是穿着单衣趟水过江。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情况下,战士们就穿着单衣趴在战壕里,导致冻死、冻伤的很多。集结号吹响了,有些战士还趴在那一动不动,过去看才知道人已经冻死了,可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

那时的朝鲜战场上,美国的飞机没日没夜地轰炸,炮火将漆黑的夜晚照的像白昼一样。作为军医,郑向黎虽然无需直接攻打敌军,但也是背着药箱冲锋陷阵,在医护力量和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抢救伤病员,快速判断伤情,做出包扎、固定、运送伤员等处理。可这些还不够,战场上军医还要会说“瞎话”,在野战医院里即使有伤员已经死亡,也要以“进一步救治”为由将其进行转移,以免影响周围伤病员的情绪,“你为国家立功了,你在这好好休息,我们会继续战斗的!”马革裹尸,告慰战友的只有这样一句话,郑向黎不知说了多少遍。

没到胜利的那一刻,军医也就不能停止救死扶伤的脚步,郑向黎没日没夜地 “掩护”战友与死神抗争,实在饿了就捧一把雪和着炒面吞下去。有一次,他将伤员安顿下才觉得腰痛,用手一摸才发现自己被炸伤血已经渗透了军装,他被转移至后方医院被诊断为腰椎3、4、5骨折。

“我们只想胜利,没有想过生死。”他告诉记者,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胜利凭借的不是枪炮而是钢铁一般的意志力。他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止一次听到“向我开炮”,也亲眼目睹过年轻战士双腿被炸断后却不自知地跑出几百米。

△郑向黎和老伴

抗美援朝胜利后,郑向黎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朝鲜人民军军功章,记个人二等功。1955年转业至地方医院,1993年在德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离休。他说:“我从医几十年成果累累,但军医永远是我最自豪的身份。别看我90多岁了,只要国家需要,我还能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