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犹如年轮,时间越久越发清晰,岁月的沧桑刻印在这些老兵的面容上,却从未抹去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上面有飞机,下面有大炮,炸弹在眼前炸开是常有的事,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取得了全面胜利!”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宋奇屯村一户农家院内,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闫东海讲起了那段战火纷飞的浴血岁月。一曲战争壮歌,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在老人的讲述中一一再现。
闫东海生于1929年11月,是德城区黄河涯镇宋奇屯村人,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他,亲历了济南解放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朝鲜战争,其中,对于朝鲜战争的记忆格外深刻。
“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当时去朝鲜是1950年的冬天,气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最冷到过零下四十六度,有些战士脚冻伤了,鼻子耳朵一碰就掉下来。”闫东海老人说道,他负责后勤保障,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只能晚上行军,一般都是头天下午五六点开始,第二天凌晨四五点结束。
后来,闫东海加入工兵连,主要任务就是抢修工事,修路筑桥,而美军将朝鲜的公路、桥梁作为主要轰炸目标,他和战友们的任务就是抢修那些被炸毁的工事,手里的工具就是铁锹、铁锨,公路被炸断了,会有一个很大很深的坑,他们就一簸箕一簸箕地往里填土,桥梁被炸断了,要是遇见紧急情况,他们就得充当“人抗桥”。
“修着修着,上面飞机扔下炸弹来了,就在眼前爆炸,这都是常有的事儿,我们就赶紧躲到附近的树林中隐蔽起来。耳边是机关枪扫射、旁边就是飞机扔下炸弹爆炸,我现在耳聋就是那时候震的,没死就是万幸了。”闫东海说,在朝鲜的时候,他获得过12个三等功,他所在的27军是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唯一一个全歼美军一个独立团的部队。
1954年1月,闫东海选择了复员回到家乡务农,在黄河涯镇宋奇屯村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老人身体硬朗,还经常骑着三轮车到村里的集市上买菜,还能去自己闺女家串串门。
在闫东海老人的卧室里,摆放着2019年建国七十周年的纪念章,这也是国家授予老兵们应有的荣耀,老人倍感珍惜,时常拿出来看看,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我们这些参加过战争的个人是渺小的,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闫东海老人说,“我们这些健在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感谢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