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德州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历史事件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编者按:

朝鲜战争爆发时,德州地区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人民群众非常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尽快进行各项建设事业和社会改革运动。正因为如此,当美军的铁蹄踏入朝鲜,威胁中国安全、破坏和平的时候,德州地区人民立即行动起来,愤怒声讨美国的侵略行径,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全区的抗美援朝运动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运动开始到1951年1月)

主要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使他们认清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野心,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

第二阶段(从1951年1月至5月)

主要是以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为教材,发动人民群众回忆对比,以增强爱国热情,坚定“保卫胜利果实,决不受二茬罪”的决心,坚决把抗美援朝运动进行到底;

第三阶段(1951年5月至11月)

主要是发动各界人民群众订立爱国公约,大力增加生产,开展慰问志愿军和捐献飞机、大炮活动,做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有物”,全力以赴地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

第四阶段(此后至朝鲜前线停战谈判)

主要是全面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进一步巩固国防,增强国家实力。



抗美援朝运动在德州

1950年10月26日,德州专区根据中央的指示意见,成立了“德州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规模巨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活动

为肃清一部分人的崇美、恐美及和平麻痹的错误心理,揭穿敌人的造谣阴谋,提高人民群众对抗美援朝运动的认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和山东分局宣传部《关于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宣传工作的指示》,德州各级党组织首先在干部群众中进行了普遍而深入的宣传教育运动。

在宣传教育运动中,各级党委掌握的原则是,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从有组织群众到无组织群众,从城镇到农村,逐步展开。为进一步促进宣传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1950年11月,地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时事宣传运动的指示》,并编印了《目前时事宣传运动讲话材料》。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宣传形式:培训宣传积极分子,建立健全宣传网,发展固定宣传员;利用召开群众大会、劳模会、教员会和各种代表会等机会,做有关抗美援朝运动的报告,学习时事政治,组织群众讨论和控诉美国的罪行,认清其侵略朝鲜的本质;利用黑板报、广播筒、读报组、剧团、收音机、幻灯片等形式在城乡各种场合进行宣传。

△广大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参战

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全区迅速掀起参军、参战的热潮。1950年12月,地委制定了《关于参军的初步部署意见》。截至1951年3月,全区共有13000名青年报名参军,5000余人应征入伍。1952年底,上级指示,德州地区要在次年3月10日前再完成7000名新兵动员任务。1953年1月3日和2月7日,地委先后下发《中共德州地委关于动员参军及完成普遍民兵制、民兵基干团以及宣传义务兵役制工作的指示》和《中共德州地委关于公开进行新兵动员工作的指示》,提出具体任务和明确要求,把1953年1月20日至2月20日作为“拥军月”,并强化领导、加强督导,确保了任务完成。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区共有14545名青年参军入伍,为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和平签名运动和慰问志愿军活动

1949年10月2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在和平宣言上签字。1950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的指示》。

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地委于5月28日向各县市发出《德州地委关于开展保卫和平签名运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区普遍开展宣传教育和签名活动。地委和各县市党委均成立了由党委宣传部、政府文教科、青委、妇委、公安处(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签名运动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平签名运动。1950年8月5日,地委下发《关于大力开展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台湾、朝鲜运动,结合土改生产政策宣传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各级党组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强化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和平签名运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并逐渐形成高潮。各界人民踊跃签名,到9月底,全区签名者达250余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8%。

1951年1月14日和22日,为了表达对志愿军的尊敬和爱戴之情,鼓励他们英勇作战,德州地区人民立即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开展了一系列的慰问志愿军和优待烈、军属活动。各界群众和学校师生纷纷募集慰问品、慰问金,写慰问信慰问志愿军,鼓励他们英勇作战。各级党委利用“八一”、中秋、国庆、春节等节日组织群众对烈属、军属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慰问,给他们送光荣匾、贺年片,发救济款、救济粮,为他们担水、扫地等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除此之外,各级党委和政府平时注意在城市解决烈、军属的就业和子弟入学,为烈、军属减免医疗费,解决修房、住房等困难;在农村,对烈、军属实行代耕制(耕、种、管、收)。

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期间,仅齐河县就有91名优秀男儿的鲜血洒在了朝鲜大地上,献出了宝贵生命。该县大王乡小店村的志愿军战士张云汉被授予“炮兵勇士”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并被选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观礼团代表。 


订立爱国公约

1951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普及爱国公约运动》,指出,推广爱国公约运动是巩固爱国运动成果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该社论的发表,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爱国公约运动的发展。

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三项号召,更加有力地推动了订立爱国公约活动的开展。德州地区党和政府在对群众进行深入思想发动的基础上,在城乡普遍开展了订立爱国公约活动。截至1951年10月,全区订立爱国公约的人占应订立人数的90%以上。爱国公约的内容,主要是开展生产竞赛、优待烈军属、反对美日单独媾和等。在订立爱国公约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重点,把群众的爱国决心和爱国行动联系起来,防止了只有空洞的政治口号,没有实际具体的内容。在工厂,以生产改革、民主改革为中心;在农村,以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互助合作运动及爱国卫生运动为中心,其他各项临时任务随时充实进去;在企业部门,以开展爱国主义红旗竞赛运动为主要内容。广大农民订出“生产自救,不让政府救济”“搞好三秋,多打粮食,支援志愿军”等与生产密切结合的爱国公约,还开展了“五比”(“五比”指比爱国、比互助、比庄稼、比技术、比收成。)活动。特别是在1951年夏征中,虽然小麦收成不太好,但很多乡村一二天就全部交齐,群众主动提出不减免,有的欠粮户为了表达爱国热情,全部缴齐,一粒不欠。此外,工商界也纷纷制定以稳定物价、反对投机和踊跃纳税为中心的爱国公约。通过订立爱国公约,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推动了抗美援朝运动的深入开展。 


开展全民增产捐献运动

△工人积极开展增产活动,支援抗美援朝

为深入推进农村增产捐献活动的开展,地委于1952年5月制定下发了《中共德州地委关于深入开展农业爱国增产竞赛运动的具体方案(草稿)》,明确了运动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广大工人提出了“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机炮”的口号,在劳动中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加班加点,扎实工作。工商界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增加品种,保证供应,增加收入,压缩开支,挤出尽可能多的钱来。教职员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劳动,尽量创收,节约开支,积极捐献。青少年儿童积极学习,课余时间拾柴、拾粪、节省零花钱,支援抗美援朝。医务人员认真钻研学习医学技术,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力求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也治病,降低医药成本,增加收入,支援前线。党团员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搞好机关生产,节约开支,带头捐献,做好表率。

△德州市(今德城区)人民捐款17亿元(旧人民币)购买的“德州市号”战斗机

1951年6月10日,山东省抗美援朝分会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贯彻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六一”号召,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军烈属三项爱国行动计划,号召全省人民捐献战斗机120架至130架,组建“山东空军师”。到会代表当场报捐了5架战斗机的献款。其中,爱国民主人士、省政府副主席苗海南独捐1架。此后,捐献运动迅速形成高潮。当时,地委提出的口号是全区人民捐献10架战斗机,得到各阶层人民的热情拥护。全区人民大力支援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共捐款181亿元(旧币),完成总任务数的120%,其中,德州市(今德城区)人民自愿捐款17亿元,购买“德州市号”战斗机1架(15亿元),还捐献慰问款13亿元及大批衣物、军鞋等。新中国成立之初,德州人民在生活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超额完成捐献任务,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反细菌战与爱国卫生运动

1951年7月,美军在中朝人民军队的沉重打击下,被迫同意同中朝方面在“三八”线以南中朝防区举行停战谈判。但美军对谈判毫无诚意,无理拖延和破坏停战谈判。他们一方面发动新的军事进攻,另一方面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竟于1952年初惨无人道地使用细菌武器,发动了灭绝人性的细菌战。他们派飞机空投细菌,曾3次侵入我国东北、青岛等地撒布菌体、毒物,妄图从根本上枯竭中朝人民的战斗力量。1952年3月中旬,山东省防疫工作委员会成立,领导全省开展反细菌战斗争。3月31日,地委下发《中共德州地委关于加强防疫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迅速展开宣传,大力揭发美帝国主义穷凶极恶的面目,克服干部和群众麻痹思想与侥幸心理,积极开展群众性的防疫运动。要广泛发动全体干部和党员,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捕鼠、捕蝇、灭蚤、灭蚊运动,开展环境卫生工作,实行防疫注射。

为了保证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的扎实开展,各级都建立了防疫组织机构,各县(市)组成9人至13人的防疫委员会,一般由县市长担任主任,并设办公室,区乡普遍建立防疫委员会,还训练教员和医生,以他们为骨干,吸收学生参加,深入基层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反细菌战的教育,揭发美帝国主义撒布细菌的滔天罪行,宣传防止传染病的办法和卫生常识。通过各种会议,针对各种思想,采取喊话筒、黑板报、化装宣传、演剧、说大鼓书、相声、对话、秧歌、结队游行、写标语、漫画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克服某些群众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纠正个别惊慌失措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爱国觉悟及对美帝国主义的痛恨。当时,防疫卫生运动在城市开展较好,德州市、德平、平原等县市都取到了较好成绩。

1952年,全区有7176个村庄进行了清洁卫生大扫除,清扫垃圾6.6万吨,加高水井836眼,添加井盖1.1万个,改造厕所8477个,改造猪圈5666个,扑鼠143.7万只,灭蝇21亿多只。

1953年3月21日、22日,平原、禹城、德县连续发现美国侵略者撒布的毒虫。禹城三区马家屯一带,发现黑灰颜色的老鼠;平原七区的大八里乡、四联乡,五区的韩营乡,先后发现大批的蚊子、苍蝇、蜘蛛、蜈蚣等;德县官道孙村附近发现大批蚊子。经取标本化验证明,这些蚊虫普遍带有杆菌,是侵朝美军散布的带有细菌的毒虫。为彻底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阴谋,保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地委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粉碎美帝细菌战的紧急指示》,要求三县县委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扑杀。同时,地委要求卫生防疫部门做好防疫工作,坚决杜绝传染病的发生。三县人民奋战月余,捕杀大量带菌蚊蝇,及时制止了细菌扩散。

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使德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以及朝鲜人民团结一致,形成空前强大的声势,为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保证军民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德州全区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到工商业者、中小学生,从年逾花甲的老人到妇女儿童,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从精神上、物质上和人力上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将抗美援朝运动与当时的各项工作密切结合,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推动了全区经济的恢复和社会改革运动的扎实开展。


整理:刘畅 作者:韩红秀 冯腾飞  

图片来源: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