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铁粉有话说|​老读者罗忠厚:10年前“一见钟情”,如今是最真诚的朋友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家住罗庄小区的居民罗忠厚今年70岁了,自退休后便赋闲在家,得益于坚持20年的读报习惯,提及国内外的时事要闻,问及城区哪里修路封桥,哪个小区正进行改造,他都一清二楚。如今,他不仅是邻里间的“百事通”,也是儿孙眼中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

“其实我文化程度不高,若不是在部队接受过几年教育,也就没有机会成为晚报的读者。”罗忠厚笑着说。

罗忠厚1968年从部队退伍,返乡后走上了供电维修岗位。那时通讯不便,报纸上的消息远比人传人要快。因此,每当有维修计划,单位便提前一周通过报纸刊登停电公告。可村子里的居民很少能见到报纸,尽职尽责的罗忠厚就自掏腰包定了一份,看到消息再依次通知到自己负责的七个村子。

2010年,罗忠厚从工作岗位退休,正逢《德州晚报》试刊,“从民生政策到社会热闻,报纸上说的都是我关心的事,一字一句看着都亲切。”就这样,他成为了晚报最早一批忠实读者。每天睡醒后先取报纸再洗漱,上午一小时的看报时间始终雷打不动。起初,孙女对于爷爷读报的习惯十分不解,认为是爷爷“老古板”不会使用手机网络获取信息,但在遭遇过几次网络的不实报道后,爷爷面对信息的自主判断和辨识力不由得令其佩服,也初识了媒体公信力的价值。如今,上高中的孙女每次回来探望时也会随手翻一翻报纸,爷孙两人的共同话题也逐渐多了起来。

对于罗忠厚来说,晚报已不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在与送报员的接触中,它变的有温度有生命,更像是一个志趣相投的老朋友。他记得,有一年夏天雨下的特别大,早上7:00他朦朦胧听见有人敲门。开门发现是送报员担心报纸在门外被雨淋湿,将报纸揣在雨衣里,亲手递到他手上。看着送报员湿透的头发和鞋子,罗忠厚觉得明明滴水未沾的报纸竟也沉了许多。

还有一次,新来的送报员将报纸夹在了门上,不巧被家中的金毛犬叼到,等罗忠厚发现时,报纸已被撕得粉碎。没看到报纸的他心里难免失落,便打电话向发行中心反映,希望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没想到,得知情况的送报员自费购买了一份新报纸送来,这让他觉得心里暖暖的。

“虽然人老了,但不能对身边的事不闻不问,我们得不断学习才能收获更多生活乐趣。”他说,只要眼睛还看的见,就会坚持将报纸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