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寺镇是“四女孝亲”历史传说故事的故乡,素有孝道之乡的美誉;这里是明清时代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曾经商贾云集、车来车往,是物资交流、商品交易异常活跃的地域;是驻有诸多的衙门,号称恩县的二衙门;建有大运河上著名的滚水闸减水坝,被古人称作“北方都江堰”。历史上这里寺庙林立、古建筑成群,长期受用“运河重镇”的称号。
四女寺原名安乐镇、四女树等,历史上一直属恩县管辖。1956年恩县撤销后划归武城县管辖,是南运河和卫运河的交界地,也是山东、河北两省的交界地。在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四女寺一直为大运河沿岸的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德化之乡”的美誉。
京杭大运河里漕运极盛时期,在四女寺经过的漕船等一天可达近千艘。为满足漕运和过往客人的需要,四女寺的商业、服务业及各类市场顺势而生。沿河的岸边、沿街的两旁店铺林立、买卖兴隆,商贾穿梭、广货云集,真的是船舶辐辏,车水马龙,“千乘旌旗分羽卫,九河春色护楼船”。由于商业的繁荣,交通的便利,无形中就促进了民俗、民风及宗教文化的发展。历史给四女寺也留下了诸多的寺庙古刹、文化古迹。除观音寺、佛光寺、四女祠之外,这里还有六合宝光圣塔、娘娘庙、紫水院、十方院、孙公居相祠、清真寺、山西会馆等名胜古迹。著名文物有耕得石刻、白石观音等;宋代孟克从的墓、元代郭仲彬的墓均建在四女寺周围。为了加强对漕运重要码头古镇四女寺的管理,增加税收等,明清两代都在恩县四女寺设立“县丞署”,俗称“二衙”。作为古代县级衙门,在同一个县域内设立两个衙门,估计在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也找不出几个。
清朝后期腐败无能、内忧外患,致使运河淤塞,漕运瘫痪、停止。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本来由江苏盐城入海的黄河,改道由山东境内的无棣入海了。改道后的黄河将京杭大运河拦腰截断,大运河漕运和民航受阻,四女寺陷入萧条。然而,河南、安徽等邻近数省的皇粮,每年仍由陆路转运到聊城、临清一带,再雇佣民船,经此水道漕运至京。虽大不如以前兴盛,但四女寺还是比较繁华。自清光绪后期,南方诸省的皇粮征收,一律改为了征收银两,大运河里的漕运彻底消失了。民国时期,战火不断、军阀横行,运河里虽仍有帆船往来,但所运之货物极少,多属煤炭、棉花及民用的生活物资。四女寺走上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