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德城区社区服务水平,近日,由德城区委组织部牵头建立了社区服务项目公布制度。自11月起,德城区58个城市社区将自己组织的服务项目划分为固定项目和当月服务项目,每个月都要面向社会公布。德城区为何要建立这一制度?社区会为居民提供哪些服务?群众们的反应又如何?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服务接地气 居民参与热情高
益德社区“红之韵”朗诵社团在进行朗读活动
“我从光荣的岁月走来,梦想照亮中国,照亮大地上每一朵盛开的鲜花……”11月11日早八点半,在新华街道办事处益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内,来自益德社区“红之韵”朗诵社团的16位社区居民围坐在会议桌前,开始了当天的朗读活动。
“红之韵”朗诵社团于今年9月7日成立,有30多位成员,年龄基本都在55岁以上,刘秀华阿姨便是成员之一。刘阿姨今年59岁,老家在河北衡水,4年前,为了照顾上小学的女孙,来到德州。
刘阿姨说,刚来的时候,小区里的人都不认识,每天除了接送孙女上学,就是买菜做饭,娱乐活动就是在小区里跳广场舞。直到今年,社区里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她也开始参与进来。
“你看桌子上摆的绣球、梅花,都是我们用纸或者塑料制品做的。除了这些小摆件,我们还编织帽子、手套、围巾,送给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刘阿姨说,她除了参加朗读活动,社区组织的编织、唱歌等活动她也经常参加。慢慢的,刘阿姨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因为都是同龄人,大家的共同语言也很多,“有时候大家结伴去接孩子放学,没事的时候在一起聊聊天,心情也变得舒畅了。”
“我们除了组织如编织社、朗读社、书画社等群众活动,还组织志愿者和社工为社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义诊、义务理发等便民服务。”益德社区副书记杨瑞介绍,今年以来,益德社区开展社区活动20场、累计服务约600人;社团组织4个,累计服务人数500人次;特殊家庭入户走访活动100人次。“通过开展了一系列社区服务和志愿帮扶活动,让社区内的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高社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质量,也使居民间更加亲近融合。”
打造新模式 居民乐享社区服务
和益德社区一样,近年来,德城区58个社区都在开展一系列服务活动,在社区公布的服务中,有党建、阅读、文艺表演等活动,也有“缝缝补补”、家电维修、义务理发、婚姻调解等便民服务。
除了组织居民活动和提供便民服务,不少社区也在创新服务模式,其中,由新湖街道青龙桥社区与德州市人民医院共建,德州市阳光社工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的青龙桥社区邻里中心便是我市首个社会化运营反哺社区治理的基层城市治理综合体。
市民在青龙桥社区邻里中心借阅图书
“这里的环境非常好,社工的服务也很周到,感觉很亲切。”今年61岁的青龙桥社区居民陆红霞阿姨,几乎每天下午都陪着父亲一起到邻里中心看书,她说,这里除了提供共享阅读、矛盾调解、水电维修、‘缝缝补补’等常规便民服务,还建有市民大厨房配餐点,为居民提供价格实惠的午餐,这样的社区服务站她还是第一次见到。
据了解,目前在德城区试点建设的邻里中心有11个,除了由社工组织或社区自行负责外,还有依托红色物业进行运作的,如新湖街道南龙社区和佳居物业共建的“红管家联络站”。
“市民大厨房,是我们邻里中心的亮点之一,除了餐食的价格非常惠民外,我们每月还会为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免费赠送一次午餐。”德州市阳光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侯明说,从10月28日邻里中心开始试运营以来,他们已经为15位孤寡老人送去了可口的饭菜。
探索多元自治格局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东方家园社区组织居民参加书画活动
“为了提高群众对社区服务的知晓率和社区事务的参与率,我们建立了社区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德城区委组织部组织科工作人员赵威风说,自11月份开始,各社区每个月都要梳理制定长期固定服务项目和当月服务项目公示表,把为社区群众提供的各类服务和活动面向社会公示。
赵威风介绍,过去很多社区都存在办公服务场所面积小,工作人员行政服务和便民服务工作重叠等情况。为此,近三年来,德城区对29个社区的办公场所进行提升,今年,东方家园、兴文等7个社区都搬进了新的办公楼,办公面积均超过500平方米。此外,为让社区工作人员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居民,今年各社区均补充了机关下沉干部,负责行政审批服务,将原有的社区工作者从行政事务中抽离出来。
建设好了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能只是摆设,要让群众利用起来。“以后,群众反响好的非固定服务项目将会调整为常态化的固定项目,反响不好的,社区要进行调整改进。”赵威风说,通过打造党群服务阵地,公示社区服务项目,让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进一步畅通了居民解决诉求的渠道,形成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基层治理能力也将显著增强。
德城区各街道城市社区固定服务项目公示表
德城区各街道2020年11月城市社区服务项目公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