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不少市民发现,共享单车骑行人数减少,而单车企业也利用这段时间,将投放的部分单车进行回收保养。这时,各种颜色的共享电单车逐渐占领上风,成为市民绿色出行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么,共享电单车给市民带来了哪些方便?在骑行时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呢?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11月25日早上8时许,正值上班早高峰期间,在迎宾大街上一处共享电单车停放点,整齐摆放着11辆共享电单车,并不时有市民过来租借。只见市民打开App,扫描车身二维码,眼前的一辆黄色电单车便发出“解锁成功”提示音,然后便骑着离开了。大约30分钟后,此处的大部分共享电单车已被借走,只剩下3辆。
正在解锁共享电单车的伍女士告诉记者,天气变冷后,小区附近的共享单车也减少了,她便开始骑共享电单车去上班,“共享电单车不仅数量多,而且骑着也轻快,以前骑共享单车的时候,还得使劲儿去蹬,每次到单位时都累的满头大汗。”伍女士边说边戴好手套、帽子,骑车离开了。
“我现在越来越依赖共享电单车了。”家住领秀天衢小区的钟先生表示,他上班的地方距离小区3公里左右,每天上下班需要往返4趟,一周下来,行程至少在70公里以上。“如果上班开车的话,会遇到堵车、停车难等问题,相反,骑共享电动车则要省心很多,不仅能够随骑随走,而且速度也比较快,十几分钟就到了。”钟先生感慨地说道。
虽然共享电单车越来受市民青睐,但市民在骑行中使用不当、危险骑行、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原因,也给自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尤其进入冬季后,骑共享电单车也更容易受伤。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曾有骑共享电单车受伤的经历。
今年34岁的孙先生在经开区的一家单位上班,今年11月中旬,他骑共享电单车去和朋友喝酒聚会的途中摔伤。“当天晚上7时许,我骑到东风路岔河桥时,在下坡的路上恰好有一块木板,由于车速太快,整个人就被摔了出去,右手胳膊一直疼了好几天。”孙先生回忆道,由于当时天气太冷,自己还把左手放进了兜里,没想到就这样“翻车”了。
“今天骑共享电动车上班的路上,我还摔了一跤,车把直接顶到了锁骨上,现在这一块儿还有红肿的痕迹。”市民赵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自己戴着口罩,呼出的水汽遮挡了眼镜的视线,恰巧此时经过一个水坑,就摔倒在地上。“当时自己车速也太快,一时间没注意到这个水坑,才导致自己受伤。”赵先生说。
“进入冬季后,人们穿的衣服增多,身体灵敏性下降,骑行共享电动车摔伤也进入高发期,摔伤的事件也比较常见,而且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主要是女性。”德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主治医生杨寿涛介绍说。
那么,摔伤后应该如何自我处理呢?杨寿涛介绍说,摔倒后,人们可以轻度活动自己的肢体,来检查身体受伤的状况。如果感觉疼痛剧烈的话,这时就先不要活动,可以拨打120,及时送至医院。如果感觉疼痛感不明显的话,就可以自己进行处理,可选择冷敷或使用药膏进行恢复。
杨寿涛提醒,有些人摔伤的部位红肿,总以为揉揉可以消肿,这样反而会肿得更厉害。另外,有的人摔骨折了但并不自知,一旦揉了还可能使骨折错位。因此摔伤后千万不要乱揉,受伤部位也不要受力。如果感觉疼痛千万别勉强自己走,最好找别人搀扶或者以车代步,避免疼痛和加重伤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