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就巡礼】德州56人以上“大班额”全部化解!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贫困家庭教育兜底、课后托管全覆盖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三五”期间,德州教育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化解大班额、完善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保障贫困家庭教育、实现课后托管全覆盖,打出教育提质组合拳。

五年来,德州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67所,新增学位10.86万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16所,新增学位25.3万个……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是水滴,是浪花,是河流,汇聚成德州教育波澜壮阔的全面改革新格局。

_DSC0064.jpg

扩大资源供给,让幼儿入园不再“难”

排排坐,唱儿歌,2018年,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的牡丹华庭幼儿园迎来了春季入园的宝宝们,作为一家建在住宅小区里的幼儿园,它的开园切实解决了小区宝宝们“入园”难问题。

除了硬件齐全,新园的课程安排、安全保育、教师培训等都是按照教育部门的规范来制定,教师和保育员都经过了严格的岗前培训,也都有教师资格证书。幼儿园能容纳200名学生,主要解决本小区幼儿入园困难的问题。开园伊始,受到多位家长好评,称园区环境整洁、硬件齐全、老师专业,家门口的幼儿园让家长们很放心。

五年来,德州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67 所,新增学位10.86万个,为适龄儿童提供了更多入园机会。狠抓协调,整治完成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153所

萱蕙校区航拍1 高家辉 摄.jpg

萱蕙校区 孙学虎 摄 (2).jpg

德州十中萱蕙校区

大班额瘦身,城镇中小学不再“挤”

“我实在是太幸运了,女儿幼儿园就在楼下,今年上小学,正赶上湖滨北路小学分校区启用,就在我家对面,今后上中学,出门向北走200米就是九中分校区。走出家门十分钟,从幼儿园到小学全部能到达。”家住嘉诚名居小区的陈先生由衷为德州的教育规划布局点赞。今年新学期开学,包括湖滨北路小学分校区在内的4处缓解大班额学校建设项目在学生及家长的翘首下揭开面纱,大班额再“瘦身”。

不仅如此,市教体局还将“城市挤”和“农村弱”统筹起来考虑,通过办好农村教学点、寄宿制学校来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首届毕业的198名省属公费师范生全部充实到乡村学校,城乡师资配置进一步均衡。

DJI_0510.JPG

德州市实验小学春晖校区

优化城镇中小学规划布局,五年来投资18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16所,新增学位25.3万个,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15年的35%到全部化解。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


兜住公平底线,让弱势群体不再“弱”

每年开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否顺利入学,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德州,贫困生上学可以实现“三不愁”,即入学前不愁、入学时不愁、入学后不愁。

“申请了助学贷款,我们全家可以松上一口气了。”今年9月6日,德城区贫困大学生小辛办理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手续心里有了底儿。他的父母均是残疾人,接到滨州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又喜又忧,助学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进入学校后,他还可以通过新生绿色通道、奖学金、助学金等渠道,持续获得资助,直至完成学业。

事实上,上学不发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任何学段的贫困学子都能享受到教育补助,学前教育阶段有助学金,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发放助学金,中职学校免学费,还有国家奖、助学金,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织起一张“兜底网”,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

五年来,3676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在校在读,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儿童15年教育全免费,305个贫困村留守儿童关爱室全覆盖,具备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00%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弱有所教、弱有所助”。

_DSC0128.jpg

开展托管服务,让家长课后不再“等”

每天下午放学后的一小时,德州运河区三里庄小学就变身为艺术的殿堂,孩子们在这里学乐器、绘画、打篮球、写作业,度过充实而快乐的课后时光。

本学期伊始,德城区部分小学陆续重启课后延时服务,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师资特点,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包括:学生放学后的看护、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小学生的影片等。也有学校在原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引进社会量开设艺术类、体育类教学,如德开小学在每周三、周五开设特色竞技叠杯运动、简笔画教学等。

德州运河区三里庄小学王芳老师介绍,通过课后延时服务这个平台,老师们可以多视角发现孩子潜能。家长们也纷纷为此点赞,不再为接孩子发愁,孩子安全有保障、学习针对性强、兴趣涉猎更广泛。

目前,德州全面推行小学生课后服务,有需求的学校覆盖率达到100%,参与教师2.2万人,惠及小学生24万名,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63.5%,有效解决了群众关注的“放学早、无人看”难题。

以赛促教结硕果,职业教育不再“冷”

“比赛时间1个小时,现在开始!”今年11月24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中职组车身修理赛在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如期举行,这已经是中职“国赛”第五次在德州举办。“国赛”的比赛内容代表行业方向,也代表职教发展的方向,作为承办方的德州,职业教育已经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此外,德州连续11年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中职技能大赛汽修专业比赛并获冠军,以赛促教,打造职教品牌,硕果累累。

2020年,中职教育招生录取2.13万人,中职招生同比增长4.4%;高职教育录取1.29万人。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所,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10所;积极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每年为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技能教师10人以上;我市有15个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目前我市职业学校和200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依托省级以上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65家。

强师惠师,教师获得感不再“低”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我市开展了向师德要质量、教育世家授牌、名师成长俱乐部、教师教研共同体等教师成长模式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以来,全市招聘教师1.5万人,占到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0%;30岁以下教师的比例提升到21.2 %,5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下降到23.6 %;本科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提升到 57.76 %,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2.4 %。较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高级岗位增加900个,490名中小学校长按职级发放薪酬;教师工资逐年提高,人均工资超公务员1000元以上,教师潜心育人的热情更加高涨。

大力开展“百千万”教师培训工程和市、县、校三级名师培养工程,目前全市有30名齐鲁名师名校长和培养人选,打造了150个市级名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