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县建起三级社会大救助保障体系 |暖流,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困难孩子有学上,孤寡老人有人养,残障人士有人帮,大病大灾有人救,困难群众一个也不能落下,不让一名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把社会大救助的暖流,汇聚起来,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说。

自今年3月以来,庆云县在全市率先建起了三级社会大救助保障体系,各项救助举措“主动办”“就地办”“指尖办”,在严寒冬日里,为困难群众送上了阵阵暖流。

任荣是庆云镇东北片区的网格员,今年,他有了新身份-社会大救助协理员。“每天进村入户,我们不仅关注脱贫攻坚、人口普查等,也关注困难家庭人口数、收入,身体状况,大额支出,家里暖不暖,吃的好不好。”群众的烦心事、糟心事,他都了如指掌。

“来到我家,问的可细了。这不,办理了门诊慢性病卡后,哥哥的一些特殊药物也能报销了,一年省下了不少钱。”近日,家住庆云镇西三里村的张者霞,拿着哥哥的慢性病卡向笔者展示。

张者霞的哥哥叫张志勇,是村里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参级智力残疾,长年服用精神类药物。没有慢性病卡,一些特殊药不予报销,一年下来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转变发生在今年3月,任荣来到张志勇家,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反映给乡镇社会大救助工作站,经民政、残联等部门协同办理,很快便为张志勇申请了门诊慢性病卡。

脱了贫,奔小康,群众最怕生病住院。为预防群众返贫致贫,庆云县分别建立了县级社会大救助中心、乡级救助工作站、村级代办点三级服务网络。按照“全面整合、统筹实施”的原则,梳理出民政、教体、扶贫、卫健等18个部门的41项救助事项,深化“放管服”改革,把群众审办的高频事项下放至乡级工作站,救助部门集中办公,统一受理,优化审批流程,最大程度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实现了社会救助“就地办”。另外,全县9个乡镇(街道)、381个行政村建起了乡级社会大救助协理员和村级助理员队伍,定期走访困难群众,变群众申请为上门服务,困难群众救助由以往的群众找政策,变为政策找群众。

“以往找救助,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逐项问,现在手机上办理,家庭情况只登记一次,各部门政策都能查询,方便多了。”12月14日,说起社会大救助保障,家住渤海路街道北海社区的马玉国难掩感激之情。

今年7月,马玉国的儿子马少晖感觉身体不适,检查得知患上了胰腺癌。马少晖是一名辅警,月收入仅2000余元。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顶梁柱患病,老马急得火上了房。仅一次住院花去了家里的大半积蓄,后期化疗费用让马玉国更是夜不能寐。了解到他的家庭困难后,社区救助协理员第一时间上门服务。为避免政策漏人,做到应帮尽帮,政策应享尽享,协理员通过“德救助”小程序,录入了马少晖的家庭情况,系统自动识别应享救助政策。“要不是他们,我们家有哪些救助,救助多少,我们也不清楚。这下好了,不仅各项政策都有,还不用跑腿,社会救助重新燃起了家的希望。”马少晖说。不到一周时间,他就收到了3000元的临时救助款和5000元的退役军人帮扶款。

困难救助部门多、内容繁,评判救助条件要逐个部门单独核实,如何让群众少跑腿,救助政策不漏人?为此,庆云县依托德州市社会大救助体系服务平台和新上线的“德救助”小程序,梳理汇总困难群众数据信息和社会救助资源,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大数据”,推动各项救助“指尖办”“掌上办”。庆云县民政局局长王建歧介绍说,人工识别难免会漏下救助政策,“德救助”小程序的启用,智能研判,精准科学,救助政策也从单一变叠加,实现1+1大于2。大救助体系运行以来,该县先后办理救助事项308项,400余名困难群众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