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就巡礼】73.05亿方黄河水润泽德州 | “十三五”期间德州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重大跨越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水是农业、工业、城镇化的命脉,也是“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础要素,更是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资源。

“十三五”期间,德州治水理念进一步提升,引黄供水体系不断完善,抵御水旱灾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德州水利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一系列重大跨越。

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市共下达投资11.67亿元,实施潘庄、李家岸两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运行后,渠系水利用系数显著提高,灌区面貌大为改观;投资8.21亿元,完成治理河道147.6公里及其它堤顶路、配套建筑物等工程建设任务,有效应对了漳卫南运河近20年来最强行洪过程;完成投资1亿元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于新建、改扩建水厂和管网更新改造提档升级,农村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98%……

引黄供水体系不断完善:
73.05亿方黄河水润泽德州

△正在施工中的潘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

德州资源性缺水,引黄供水占全市用水量的57%,因此,引黄供水对德州市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十三五”期间,我市引黄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潘庄、李家岸两大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共下达投资11.67亿元,使得引黄供水能力大大提高。预计今年底,我市“十三五”期间引黄水量将达到73.05亿立方米,其中今年受疫情影响争取抗旱应急引黄指标3.4亿立方米,为我市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潘庄干渠潘庄灌区瓦王渡槽

为充分发挥黄河水的最大效益,调水过程中我市遵循“先生活、后生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首先保障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其次是重点工业、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农业用水遵循“先下游、后上游”的原则,分区、分片依次对全市进行农业供水。同时按照“丰蓄枯用、冬蓄春用”的原则,常常采用早引抢蓄黄河水,在冬季、春灌来临前及秋收前等时段,利用河道、沟渠、坑塘提前为农业用水储备水源。

△2020年8月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的宫家闸

2020年德州市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项目总投资33.19亿元,整治骨干河道118条967.6公里、骨干建筑物工程810座、末级渠系道408条908.7公里、末级渠系建筑物工程101座;整治田间渠道53条62.25公里、新建改建维修田间泵站192座、新建改建维修田间机井2950座;配套计量设施3663套;新建信息化平台14套。

△三干流河道引蓄水闸涵工程建设取得突飞猛进

“十三五”期间,我市有效应对了漳卫南运河近20年来最强行洪过程,成功战胜了“安比”、“摩羯”、“温比亚”3个台风袭击以及连年气象干旱,实现了河道无决口、人员零伤亡,最大限度降低了洪涝干旱灾害损失。通过合理调配引黄水量,在保证灌溉用水的前提下,确保了我市自2009年以来连续十年“亩产过吨 总产过百亿”的目标,通过水库调蓄黄河水,确保工业供水安全的同时,还有效地减少了深层地下水的开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亮点多:
424个村庄喝上了“放心水”

 古树古井,精心铺设的七彩胡同、磨盘胡同,桑茶体验馆……近日,记者走进夏津县北城街道前屯村,恍若置身一处风景胜地,让人难以相信这个村美、景美、民富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几年前还是省定贫困村。而这个村子的脱贫,与我市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提升改造工程有紧密的联系。

 “俺们村能喝上自来水,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前屯村民的一席话似乎道出了村庄与水的故事。这个有486户、1560人的村庄,自2006年以来群众吃的一直是联村深井水厂供应的地下水,经疾控部门检测,深井水氟化物4.2mg/L,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比,超标3.2倍,群众深受其害。

2019年,该县启动农村饮水安全攻坚行动,县政府投资40万元对前屯村供水管网进行了整村改造,彻底关闭了深井水厂。2020年3月份,饮水安全工程整村通水,全村喝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群众彻底告别喝了十四年的高氟水。

△饮水安全水库蓄水能力进一步提高确保了饮水安全

前屯村的巨变,只是我市农村水利工作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我市农田灌溉方面共计投入7.9亿元,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3.71万亩。我市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路子,“十三五”期间共计投入投资9376万元,实施了3期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424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235个氟超标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投资2500万元,对114个贫困村实施管网改造提升,持续改善贫困村饮水条件。

△水质化验确保饮水安全

过去的五年,德州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8%以上,实现全市500多万城乡居民喝上了“同源、同网、同质”的安全水。2019年9月9日,我市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是全国2个发言地市之一,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水生态治理日益提升:
全市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十三五”以来,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在推进落实《德州市水土保持规划》,推进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基础上,以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促进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上补短板、在监管上强手段”落地见效。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平方公里。

△治理后的马颊河省级美丽示范河道成为水利风景区

 五年来,我市不断加强项目监管,打造精品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其中,2017年平原县赵王河省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重点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文化水保、生态水保、共享水保”的治理理念,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水利建筑风景、河道水利文化相融合,通过治理打造河道绿色文化长廊。乐陵市碧霞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临邑县红坛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还分别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十三五”期间,我市建成水利风景区36处,其中成功创建省级水利风景区1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处。禹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平原县三国文化水利风景区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齐河县大清河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为全面治理和保护河湖生态,自2017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德州市全面实行河长制实施方案》,以此为标志,全市河长制工作正式全面启动。截至2018年底,我市全面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五年来,市、县、乡三级河长巡河31888次,部署专项行动53次,督促解决河湖问题219项;共清理河湖问题786处,全市累计清理河道1万公里以上,查处“八乱”行为6201件,各类涉河湖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有力保障了河道行洪安全,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