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平:从脱贫到乡村振兴 扶贫书记心中的执念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image.png

有一种感动叫坚守,有一种责任叫担当,有一种执念叫脱贫攻坚。64岁的何庆平长期坚守在扶贫一线,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进村入户摸实情,因地制宜定思路,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村里引进项目,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引领群众增收脱贫。“干啥就得吆喝啥,去一个地方就得让那里有变化,得让老百姓有盼头!”何庆平被人亲切地称为“老何书记”,他时刻牢记身系建行德州分行的荣誉、肩负分行党委交予的重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所驻村落的脱贫致富工作中。    



  


我是共产党员,我对得起这个身份!


2000年的初春,汽车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日光下澈,草长莺飞。尽管景色怡人,但坐在车里的何庆平却无心欣赏,妻子的话还在耳畔边回荡着:“你去乐陵,家里的老人和两个孩子只能靠我一个人照顾?来回交通不方便,家里万一有个事怎么办?那里环境不比城里,你能适应吗……”妻子一连串的问题让他无言以对。沉默了许久,他才说出一句让妻子无法反驳的话:“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对得起这个身份!”

就这样,作为建行德州分行工作人员的何庆平,按照当地及上级行党委扶贫工作要求,与扶贫小组的三名同志到乐陵市云红办事处四里庄村担任“第一书记”。

“穷!”车开到村头时,给何庆平的第一印象就只有这一个字。经过严冬冻结了的土壤似乎仍未苏醒,硬梆梆的,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剧烈的颠簸,车里的众人被颠簸得摇来晃去。车开到村口,被“守”在那里的大枣树“堵”在了外面。“根本没有进村的路,我们几个人只能抱着被褥从村口走到村委会。”

“扶贫工作,无论是针对个人还是整个村子,都要对其发展的困境对症下药。”在何庆平看来,这个不能通车的村子要想发展起来,就要修路,这不仅可以让村民之间互相走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外面的产业进村发展。

万事开头难,最为艰辛的半年也是给何庆平留下印象最深的半年。“修路要用钱,除了到建行德州分行,还要到当地相关部门申请,于是我们扶贫小组的四个人都动了起来。”由于当时几个人出行没有汽车,都要靠借自行车或者搭公交车到镇上或者是市区,但几个人没有一个喊累的,“修的那条路与隔壁村子相邻,我们还要与他们协商。经过了几个月的奔波,大家总算把这条‘致富路’修了起来。”他笑称,“刚刚接手扶贫工作,没有经验,也没干成啥大事”。四里庄村的路修好了,不仅老百姓进出方便了,而且也为农田灌溉带来了极大便利。

不知不觉,驻村工作期满。临行之际,村民们纷纷来到村口的大枣树下与扶贫小组告别。何庆平跟大伙儿说:“虽然来咱四里庄村时间很短,但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大家跟无私地接纳我、帮助我,跟我说掏心窝子的话,大家伙儿都是我的亲人!”

时隔多年,何庆平仍然对那个村子念念不忘。2020年8月的一个清晨,在庆云县张桃符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何庆平开着自己的汽车再次来到乐陵四里庄村口,他没有进村,而是坐在车里,看着一辆辆汽车、拖拉机,或是载人,或是载着农副产品,川流不息地涌向乡镇和市区;大家忙着进城打工、洽谈各种业务。“路还是当年修的那条路,但村子面貌早已焕然一新。”说到这里,他显得有些激动,也有些自豪。 

   


工作能退休,帮群众脱贫致富哪能退!


image.png

“老何书记,今天有客户要来看咱们的产品,你要不来厂里给客户介绍一下?”2021年1月5日上午,刚刚谈完一宗业务的何庆平接到了这样一通电话,这也是他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听到的话,“快过年了,我们制作的桃木工艺品寓意着吉祥、平安、长寿,送亲朋好友最适合了。”他边说边驱车赶回庆云县张桃符村桃木工艺品厂,虽然已经年逾花甲,但他依然思维活跃、精力充沛。

image.png

庆云镇张桃符村位于庆云县城西南3.5公里。明永乐二年张姓由河间县卧佛堂迁到庆云城西北建村,因该处桃树繁多,村名张桃木。在每逢过年,张氏用桃板写春联(古为桃符)出售,故称“张桃符”。该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2015年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经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帮扶,于2017年成功“摘帽”。

“都退休了,就不知道心疼一下自己,还忙活个啥?你自己在村子里,我们不担心吗?”2019年,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何庆平再次顶着妻子的抱怨,到建行德州分行主动请缨,赴张桃符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能退休,帮群众脱贫致富哪能退!”

“如何巩固扶贫成果,带领贫困群众持续脱贫致富?”成为他驻村后考虑的首个重要问题。在一次走访中,何庆平和村民聊天得知张桃符村的桃符历史悠久,被桃符文化深深吸引。于是,他找到了驻村工作的方向——挖掘桃符文化。

在对桃符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后,何庆平便积极与建行德州分行取得联系,申请22万元的预算引进5台工艺品数控雕刻设备,创办了庆云县第一家村办企业——张桃符桃木工艺品厂。2020年7月1日工艺厂开业了,“我们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建行也将我们的产品登在省建行的网销平台上,预计一年能有五六万的利润。”张桃符村党支部书记张庆昌介绍道。

image.png

image.png

“村里建起了工厂,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农活。”村民孙秀清将工艺品图纸输入电脑程序,随着全自动的数控雕刻设备的精准作业,一件件精妙的桃木工艺品便生产出来了,“老何书记带俺们去专门学的雕刻手艺,做出来的产品都不愁卖呢!”

image.pngimage.png

“我们桃木工艺品厂主要生产桃篮、楹联、桃木剑、十二生肖等50多种工艺品,能解决10余人就业,本村及周边村子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可进厂做工。”介绍起自己的产品,何庆平像在炫耀自己的孩子似的脸上洋溢着自豪,“我们的产品已列入庆云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产品主要供应庆云县的旅游市场。”他告诉记者,张桃符村正在探索“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利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只争朝夕,全力服务脱贫攻坚!



image.png

从2000年开始,何庆平从事扶贫工作已整整20年了。自走马上任第一天起,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开展摸底调研,更是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期间,他从乐陵四里庄村到平原南油坊村辗转服务了六个县(市)的十个村落。先后荣获了“中国建设银行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德州市驻村工作先进个人”、“德州市直城乡结对帮扶推进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等予荣誉称号,并记三等功嘉奖。

image.png

“何书记对俺们老好啦,要不是何书记帮忙给俺们村这300多亩地整成了自动灌溉,俺们的庄稼哪能长得这么好!”德州齐河县马集镇南方寺村村民说。

2016年帮扶南方寺村资金5万元铺设管道2200米,解决300余亩土地实现自动灌溉,实现旱能保收;2017年帮扶南油坊村资金6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3个,使整个村告别了黑暗的夜晚;2018年帮扶南油坊村资金4万元协助镇党委政府解决由于南油坊村地势低洼历史原因造成的村内雨季排水问题,帮扶资金2万元对党员活动室进行修缮……多年来,何庆平积极协调筹措资金帮扶农村建设,获得了所驻乡村村民的一致认可。截至目前,建设银行德州分行向扶贫乡村累计帮扶37.3万元,帮助村民改善了村风村貌,扶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image.png

长期在扶贫一线工作中,何庆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工作方法:“一要‘深入’,二要‘觉悟’,三要‘实惠’。”他解释道,目前乡村多是世代同村而居,家族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做每件事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理清思路。通过接触群众,摸清村风民情,破解村民脱贫瓶颈问题。在分行党委关心支持下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做事要从自身做起,明确村委委员职责分工,规范党务、村务公开。保持党员干部应有的素质和觉悟,发挥正能量,提高乡村扶贫队伍的执行力。”何庆平认为,扶贫干部的主要职责是解难题惠民生,多为村民办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事,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多和他们谈心交流,结合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多多关心关注贫困户、孤寡老人、老党员,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难题。

每当同事们见到这位退休三年的老同事,还每天奔波在去往贫困户的村路中、在乡村的田埂上、在村委会扶贫例会上时,总会不解地问道:“你这算是超期服役了吧?这么‘拼’图啥啊?”对此,何庆平总是笑道:“我是带着任务来的,建行派我来当扶贫干部,我就要把脱贫致富管到底,决不能给建行抹黑!”

退休不退志,奉献正当时。二十年来,何庆平面朝黄土、心向朝阳,用实际行动点亮了村民心中脱贫致富的希望,以半生作为诠释了建行履行大行责任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