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新一轮升级版“限塑令”开始实施,截至1月19日,本应该会给餐饮行业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限塑令”进展究竟如何?德州晚报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商家反应:少数积极响应,部分无动于衷,多数毫不知情
早在2007年年底,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便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该通知被群众称为“限塑令”。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料产品的使用量明显降低,市民环保意识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外卖行业的兴起,塑料餐具再次夺回阵地,“白色污染”浪潮再度袭来。今年1月1日起升级版 “限塑令”的实施本应助攻对抗“白色污染”,但是到发稿日看,效果却并不明显。
记者在对德州50余家餐饮店铺走访后发现,仅有星巴克、肯德基、COCO奶茶、阿水大杯茶一类的大型连锁加盟店铺响应“限塑令”,使用了纸质吸管、木质叉子和勺子等可降解餐具,其余餐饮店依旧在使用塑料餐具,且有超半数商家表示,对“限塑令”完全不知晓。
“限塑令”的盲区不仅在餐饮行业,农贸市场、街边小摊、游走商贩……这些都是使用塑料产品的“主力军”。记者在黑马农贸市场及商贸大道附近的摊位走访时,发现只有极少数商家对“限塑令”略有耳闻。记者注意到,这些商家使用的塑料袋上,没有任何生产厂家和规格标识,厚度也明显低于0.025毫米的“限塑令”要求,而且还免费提供。
塑料产品使用成为习惯,改变还需时间
在众多塑料产品中塑料袋最具代表性,因其使用起来方便、廉价,多年来颇受超市、菜市场、路边摊的青睐,手提塑料袋的人随处可见。在黑马批发市场附近小区的超市中,很多店主将塑料袋挂在门口。“顾客来买菜总共才花几块钱,拿个塑料袋再花2毛钱很不合适。”店主王女士表示,很多来买菜的顾客都是常客,买完菜拿个塑料袋装走也是习惯,如果她去赚顾客的塑料袋钱,会店里的客流和生意。
记者在时代花园小区内的菜贩门口处观察了1个小时,发现在前来买菜的顾客中,仅有两位市民自备了布质购物袋,其他市民都选择使用店内提供的塑料袋,有些市民怕塑料袋不结实,还一次性使用多个塑料袋。市民赵先生告诉记者:“有时候临时想起来要买菜了,没有准备布袋子,而且买的东西多,不用塑料袋没法拿。”
不仅仅是塑料袋,塑料餐盒、塑料纸杯、塑料勺子……各式各样的塑料产品都遍布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的出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想要根除还需要市民和商家改变传统的习惯。近年来,塑料产品的使用明显减少,但总体来看依旧“独占鳌头”。
可降解餐具价格高,商家不愿引进
“我知道‘限塑令’,但是可降解餐具价格较高,用的话要么压缩利润,要么涨价。”多家商铺的老板表示,生意本就不好做,压缩利润不现实,而涨价的话又会影响客流。也有部分商家表示,打算用完最后一批一次性塑料餐具后,响应号召购入可降解餐具,希望有关部门能提供补贴,缓解经济压力。
通过记者的调查发现,某超市内售卖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平均6元/100根,而一次性纸质吸管则平均32元/100根;在网购平台上售卖质量较好的一次性塑料勺子的价格,平均仅19.5元/100个,而一次性木质勺子质量一般的73元/100个;某品牌普通加厚塑料袋售价为21.9元/100个,而可降解塑料袋的售价却高达95元/100个。由此可见,采用可降解产品会大大增加餐饮行业的经营成本。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商家会在塑料袋或塑料餐盒上印自己的店名或者商标,这种宣传方式可谓物美价廉。“很多网购平台上有塑料产品的私人订制,价格也非常亲民,发货还快。”一家快餐店经营者告诉记者,自己每隔几个月都会大量订购塑料袋,不仅成本低廉,还能起到宣传的效果。
“吐槽”不断,可降解餐具实用性遭质疑
“纸质吸管戳不开杯子的塑封膜”“纸质吸管喝奶茶有纸浆味”“木勺弧度小,在汤中浸泡会膨胀变大,几乎成了扁平状,无法使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民和网友对于新版“限塑令”催生的可降解餐具展开了一场“吐槽大会”。
“餐具在环保方面上确实革新了,但是并不实用。”市民黄先生说,近期他在点外卖时收到了商家提供的纸质餐盒,由于菜品有汤水,而且配送路程较远,到手后纸质餐盒已经被浸透了。
记者调查后也发现,用纸质吸管喝饮品,尤其是热饮时,纸质吸管外层会变软或脱落,影响口感。在喝汤菜时,商家提供的木质勺子弧度较小,泡发后几乎无法使用。用纸质餐盒进行打包时,流食会浸透餐盒或洒出。还有部分商家为顾客提供纸质打包袋,但由于不够结实,物品太重很有可能掉落。
对于目前市面上的可降解餐具,市民普遍给出了“差评”,但对于“限塑令”仍旧表示赞同。在从业人员看来,升级版“限塑令”带动了可降解餐具的发展,这种餐具成为市场主流后,将使得餐饮行业的“白色污染”大量减少。目前,市面上的可降解餐具还处于试水状态,存在很多实用性问题,但只要餐具生产商家能够接受市民提出的合理意见进行改进,可降解餐具一定能快速的成为市民餐桌上得心应手的餐具。
监惩力度不足,市民认知度低,重振“限塑令”还需多方发力
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作为“限塑令”的主要监管部门,分别负责塑料袋等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与使用。但是,塑料袋等产品的生产企业较多,销售和使用塑料袋等产品的场所较广,使得监管难度提升。并且在“限塑令”中对于惩戒方面的规定也并不明确,在力度上也十分有限。除此以外,市民对于“限塑令”认知度低以及“限塑令”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都阻碍了“限塑令”的实施。
“限塑令”在执行中,只有政府部门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市场、消费者共同参与进来。例如上海崇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中提出,“本轮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并不是单纯的‘禁止’或‘限制’塑料制品使用,而是秉持‘循环经济’理念,采取‘减源头、控末端、促循环、防泄露”等措施,构建覆盖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不仅能从源头限制传统塑料制品的使用,还能让它们发挥余热,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纵观世界各国,“限塑令”能够取得成效都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比如自备购物袋的消费行为,积分奖励、可抵税等是国外常用的激励手段,都是通过实惠的细节来影响群众。要想杜绝“白色污染”,“限塑令”的确是不二之选,但是要让“限塑”成为公民自觉,还需要从现实考量出发,明确激励和制栽措施。塑料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限塑令”能否落地有声,考验的是各方能否真正形成合力,重塑整个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