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正所谓冬去春来。
△制图/高菲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季流转,大地即将迎来一个新的轮回。民谚曰“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大寒之后,就是立春。正所谓雪落声犹在,梅柳待阳春,花开便可期。
淮阳卧理有清风,腊月榴花带雪红。
——(唐)皇甫曾《韦使君宅海榴咏》节选
风雪远道而来
包裹大地
留下一片洁白
万家灯火不熄
窗户上的白雾里,映着福和喜
互相传递着
春天即将到来的消息
腊月年光如激浪
今晨4时40分
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
在你我的梦乡里
悄然降临
大寒有三候
一候鸡始乳
天寒地冻从不阻碍生命繁衍
小鸡破壳而出、蹒跚学步
二候征鸟厉疾
鹰隼盘旋空中
凌厉的目光注视着大地
寻找着新的收获
三候水泽腹坚
冰封万里江河
但冰层之下
却是水流不息
淮南水阔山长处,小待燕山霰雪晞。
——(宋)张耒 《壬午腊月下旬偶作二首其二》节选
等一场雪停、等一朵花开
在山水宽阔、心境澄澈的地方
静静注视山河
别有一番风味
自有一番道理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唐)孟郊《苦寒吟》节选
笑对寒冷
是一种生活的姿态
更是一种高尚的品格
不如在苦寒中苦练本领
成就自己“压不弯腰”的底气
江南冰不闭,山泽气潜通。
——(唐)卢象《竹里馆》节选
美丽江南
灵动在它的四季温柔里
时光轮转、细水长流
她是多少人的梦乡
也是多少人的牵挂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
起居上
要做到防寒保暖
以防御外邪的侵袭
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适当多食温散风寒的食物
如羊肉、牛肉、核桃、大枣、栗子等
宜适当早睡晚起
凡事不要过度操劳
保持乐观情绪
旧雪未及消
新雪又拥户
厚重的雪
将大地一层一层地笼罩
而在积雪的襁褓里
孕育生机勃勃的天地
雪云乍变春云簇
渐觉年华堪纵目
时光滚滚,永不停息
当冬天悄然过去
我们终将相聚
当万物回暖复苏
我们一起出发
不为山川多感慨
岁穷游子自消魂
每每到了大寒
我们都有很多话想说
这是二十四节气轮回的最后一站
下一站
就是又一个春天了
一年辛酸、艰苦和奔波
终将随着春节的到来画上句号
走得再远
家
始终最有味道
今年的大寒适逢腊八,新年越来越近。民俗专家表示,“腊八”巧遇“大寒”比较罕见,在寒冷的“四九天”,喝上一碗飘香的腊八粥,会别有一番滋味。
△制图/高菲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腊日”在上古时代是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古人每年都要举行冬祭,用猎获的禽兽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和家人平安,俗称“腊祭”。由于每年的“腊祭”均在与来年衔接的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并把举行“腊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但这一天不固定。
到了汉朝才明确规定,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魏晋南北朝时,“腊日”又融入了佛教的传说故事,从而给“腊日”增添了新的含义,并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因此有了腊八节。
一千多年来,“腊八”之所以流传不衰,关键在于它传递出了“年关”的强烈信号,预示着新的一年就要到来。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罗澍伟表示,从这句民谚中可以看出,“腊八”是传统农历新年的开场锣鼓。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开始以喜悦的心情“忙年”“备年”。
△摄影/李琪
巧合的是,今年“腊八”正逢“大寒”第一天,“四九”第四天。“中国传统历法长时间与二十四节气并行且相对应,但两者遵循的规律不同,所以‘腊八’不仅会巧遇‘大寒’,还会巧遇‘小寒’或公历‘元旦’。”罗澍伟解释说。
“大寒”往往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我国民谚也有“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等说法。“大寒”“腊八”赶在一块儿,给人的感觉是“冷上加冷”。
“在‘小寒大寒,冻成冰团’的时日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不仅可以驱寒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还能预防寒邪外感,调理肠胃,堪称延年益寿、保健养生的佳品。”罗澍伟说。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中国天气网、科普中国,综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