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长河晨刊》的时候,我就是它的忠实读者,一直到现在,由它成长而来的《德州晚报》也要过十周岁生日了。报纸刊登的文章主要是我们本土的事情,自然就吸引人,尤其是那些求助帮扶类的报道,直叫人读后心绪难平,有一种不伸援手如负罪的感觉。
2007年10月31日,《长河晨刊》以《生命的纤夫》为题刊登了陵县(现陵城区)安德办事处吕庄村孙凤芝乞讨救子的感人事迹。孙凤芝的儿子吕恩年,当年29岁,2004年患上尿毒症,2007年病情突然加重。为延续儿子的生命,孙凤芝只得每周一、周五骑着三轮车送儿子到医院透析,其余时间就去借钱或“乞讨”。读后心情难以平复。
2007年,网民的主要社交工具还是贴吧、QQ,我也是网络上的活跃人物。看完报道后,我及时将文章转发到帖吧,点击率一路攀升,吧友纷纷表示要献一份爱心。我和贴吧的几个负责人建立了QQ群,明确分工,积极筹划,11月10日上午在陵城区一家购物中心广场举办了“弘扬母爱,延续生命”——为尿毒症患者吕恩年募捐活动。交警大队、出租车司机列队募捐,过路的群众、咿呀学语的小朋友,还有专程打车从外地前来捐款的热心网友,你5元,我10元……短短两个多小时,便募集到善款2606.40元。此后几年,志愿者们陆续前去慰问,送去现金、米面粮油和他儿子的衣服、学习用品,并通过媒体宣传,得到了全国各地爱心企业和人士的帮助。使这个“只有一年生命”的人至今依然和病魔“对峙”。
首次活动便取得良好效果,增添了我们做好公益的信心。我们乘胜而动,在团县委的支持下,注册成立了“陵县吧青年志愿者服务大队”,大队下设宣传、组织、保障、财务四个组。汶川地震时,我们组织募捐善款24000余元,通过银行汇往中国红十字会账户,本报也予以公示。我负责宣传组,除在当地搜集有关救助线索外,每期的德州晚报是我们这支公益组织捕捉信息的重要渠道。2011年,我们在晚报看到为盲童捐赠收音机和挂历的信息后,将募集到的45台收音机和16本挂历专程送往报社。
志愿者服务大队成立以来,先后救助了身患重病的吕恩年、张长城、张娟、魏杉、田苗、王珊珊等多人,向陵城区特教学校、德州福利院等特殊群体捐助了棉衣、文具等生活用品,还帮助外地网友在陵县找到了失散30多年的亲生父母……,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活动,先后被《德州晚报》等多家报纸、电视台和网站报道。我们的志愿者服务大队成为了陵城区的爱心品牌,队员中有5人荣获“全市道德模范(提名奖)”、“全省十大公益宣传先进个人”、“全区十大志愿者标兵”、“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我代表志愿者大队向团中央及省市团委的领导做了工作汇报。
千言万语一句话:德州晚报功劳大,一如既往地关注爱心公益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