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区三八路与湖滨中大道交叉口,有一处不大的亭子,四面墙上挂满了报纸、杂志和各类书籍,弥漫着复古的书香,这是我经营的报亭,今年已经是第20个年头了。
在周围林立的高楼衬托下,这家小小的报刊亭看起来不是很起眼,但在我心中,它以独特的文化底蕴为城市增添了一抹色彩。在报纸区,《德州晚报》一直悬挂在显眼处,伴随着读者们走过了十年光阴。
2011年3月31日,《德州晚报》正式创刊,为德州的文化生活激起了阵阵涟漪。我立即在报亭摆上了最新一期的德州晚报,鲜活生动的内容很受市民欢迎。直到现在,《德州晚报》还有许多忠实的老粉丝。
尤其是住在附近的一些居民,养成了每日购买《德州晚报》的习惯。很多人跟我说,现在那些国际国内大新闻都能很轻松地了解到,而关于我们本地的新闻却不是很多,在报刊亭买到的《德州晚报》不仅有德州人自己的故事,更反映了市民自己的呼声,看着发生的身边人身边事,感觉很贴近生活,很真实,这或许就是《德州晚报》受欢迎的原因。
好多以前住在附近的老顾客,现在虽然搬走了,但还会到这来买报刊。有的住户搬家后还要了我的电话,有需要的报刊或者杂志就打电话让我留下一份,过后再来取。报刊亭通过一份份报纸,原原本本记录下了逝去的时光。陪着一代人长大、变老的报刊亭,也收藏着说不完的回忆。
2019年11月,《德州晚报》在报纸上刊出这座报亭的故事,不少朋友看到报道说我“火了”,但我觉得,火的不是我,是报亭,更是城市文化。
能将报亭坚持开到现在,是因为喜欢,更是因为情怀。对我来说,将新来的书挂到显眼处,与老顾客闲话家常,泡杯茶水在读书中度过一天,是我最喜欢的生活状态。
曾经有顾客想买份报纸,跑了好几处才到这里买到,他跟我抱怨:“很多人都不知道哪有卖报的。”于是,近几年,我开拓了微信这个平台,通过网络端拓宽报亭的出路,将报纸通过网络送到千家万户,让更多市民看到订报的途径,订单量也较为可观。
曾经,遍布街头的报亭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主流媒体贴近百姓的最好形式,更是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营造了市民读书看报的学习氛围,但如今,一座座报亭或关门或被取代,逐渐失去存在痕迹。
纸媒的确在衰落,但纸质书仍有存在的价值。在我看来,电子荧屏上冰冷的数字代码,相比于纸张柔软的触感和独特的油墨香,带给人的感受和阅读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未来,我会尽力将这座报亭一直维持下去,让市民们拥有一个能买到报纸的地方,愿《德州晚报》越办越好,为这座城市保留一份温情的文化符号和深切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