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晚报的故事|杨宜勤:我与晚报记者情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杨宜勤
德州晚报老读者


因为简单,所以满足,因为满足,所以感念。德州晚报记者刘畅鼓励我继续发挥写作的兴趣爱好,指导我用手机邮箱发稿件的事至今念念不忘。

2018年10月下旬,德州晚报开设“老友记”专题,11月2日德州晚报记者刘畅到我家采访我这个74岁的老读者,当看到我留存在省、地、区报刋杂志发表的百余篇文章时问我,“怎么没有近几年的刊文?”我说:“2000年后,媒体只接受网络投稿,因眼晴原因,我没学电脑,一直使用的也是老年手机,就止笔了。”刘畅则表示,“视力己恢复正常,可换一部智能手机,用手机发稿,不难学,有问题我帮你。”在她的鼓励下,春节后3月份买了一部华为智能手机,4月份装了宽带,并与刘畅建立了微信联系。

记得她第一次给我发的微信,“一个没有爱好的人,无聊的时候,会愈发显的无聊。忙的时候,爱好是生命的补充,退休了,爱好就是生命的全部。”一段话燃起我重拾兴趣爱好的信心,在她耐心指导下,很快学会了发电子邮件。当第一篇稿件“丢了晨曦,不落晚霞”在《快乐老人报》刊发后,我又找回了以前的感觉与心情。从此,文章不时见报,参加6次征文比赛活动全都中奖,其中,市司法局与普法办开展的“我与普法”征文,在司法界众多中青年应征作品中获得二等奖。

也许,人生的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对爱写点“豆腐块”的我而言,爱好把玩无厌,直情径行。年纪大了,阅读之余的精神需求,便是稿件获得责编们的赏识。前几年,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奈,今天,找回放弃的是感谢。每当稿件变成铅字,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晚报记者刘畅。

言为心声征文呈,良师益友伴老翁,家弦户诵有创新,此处无声胜有声。10年时间里,我己离不开德州晚报的陪伴。在“文化高地,民生湿地”这块沃土,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在不断创新的副刊栏目,欣赏了丰富多彩的美文,受到启迪,得到教益;参加晚报举办的各类活动中,收获了人生阅历,丰富了老年生活。津津乐道的德州晚报是我爱读的报刊之一,我也成了她的一名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