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晚报的故事 | 高向阳:一份报纸很轻 一份心意很重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高向阳
德州市实验小学教师


1993年3月,我开始负责德州市实验小学的宣传工作,一位音乐老师拿起了相机,同各家媒体打起了交道,作为跨专业的宣传“新兵”,心中难免有压力。在与其他通讯员的交流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论是单位还是企业,固然需要真拼实干,但如果宣传工作不到位,也只是‘才美不外现’。”

 怀着这份责任,我唯有以百倍的努力,在宣传上花心思、动脑筋。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工作,我坚持每天浏览报纸刊物,积极借鉴专业人士的手法、技巧,对比查找自身的不足,总结摸索新闻宣传的方法。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德州晚报》正式结缘,早在《长河晨刊》时期,这份带有墨香的报纸,便是我书桌上的常客,《德州晚报》创刊以来,我也是一连订阅了十年之久。

 十年相伴,我见证了晚报的蓬勃发展,也会向负责教育栏目的记者投稿,提供学校的新闻线索。在与他们的交流时,我常常感慨于新闻工作者的辛劳。为了让市民提供最详实的资讯、最深度的报道,他们几乎将工作时间延展到了全天。每当打开微信,总会在朋友圈中看到晚报记者的新闻稿件,在开学、高考、春节等时间节点,常常是一篇报道还没有读完,便有新的内容发布。

如今,我每年都会有近百篇的通讯和新闻图片在《德州晚报》纸媒与德州云“APP”上刊登发表,于我而言,晚报不只是刊发新闻稿件的一个重要基地,更是一位知心老友。我曾对一位刚来到晚报的年轻记者半开玩笑的说道,从编辑到记者,晚报大多数人都知道我的名字。从《长河晨刊》到《德州晚报》,我阅读着这一期期记录民生百态的报纸,对其也是愈发的情有独钟。

 多年来,数以万计的德州市民通过《德州晚报》了解了德州教育的发展历程。犹记得,2020年德州市各所小学首次实行网上报名,晚报记者以一篇名为《德州小学首次实现网上报名 “零跑腿”办入学》的报道,详实的介绍了这项便民举措,让广大家长获得感明显提高。特别是在看到学生家长转发这条新闻时,不论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晚报的通讯员,我都感到欣喜。

 我期待着我们德州人自己的报纸越办越好,一份报纸很轻,一份心意很重,在与记者朋友的近距离接触中,深知每一份报纸都来之不易,更是值得珍藏的精品,年近80岁的老母亲与岳母也都对晚报青睐有加,关注着我稿件的刊发情况,这也是我坚持投稿的动力。在信息泛滥的年代,晚报带给读者的温度更是难能可贵,宛如一杯浓淡相宜的香茗,值得细细品尝。

 在《德州晚报》创刊十周年之际,我衷心的祝福《德州晚报》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