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关注听障儿童:公益人工耳蜗筑梦,听障儿童重回有声世界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出生起就被按下了静音键,眼前的世界是一帧帧彩色的默片。为帮助这些孩子重返有声世界,我省对符合条件的适症听障儿童免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发现一例,筛查一例、救助一例、康复一例。

据了解,2016年以来,我市已为192名听障儿童免费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3月3日,是第二十一个“全国爱耳日”,记者来到德州市育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观察孩子们移植工益人工耳蜗后的生活。

 

公益人工耳蜗 为孩子打开有声世界的一扇窗

“小牛小羊去爬山,它们一蹦又一跳。”3月1日下午,德州市育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内,小班的8名孩子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唱儿歌。在老师的指挥下,孩子们开心的用小手拍打着节奏,除了耳朵上戴着的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看上去和普通孩子没有太大不同。

586a83f5ee9771fe3cf1a2d592e91a3.jpg

小俊是班里最爱笑的男孩子,今年三岁半,到康复中心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自小俊查出有听障问题后,妈妈就开始全职照顾他,小俊还有一个哥哥,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父亲支撑。

对于听障儿童的家庭来说,孩子的治疗和康复是一条漫长而又昂贵的道路。一个人工耳蜗市场价高达十几万元,还要支付手术和其他治疗费用,再加上之后的康复训练,这笔钱,对小俊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但幸运的是,小俊妈妈发现,我省对符合条件的适症听障儿童免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成为照亮这个家庭的一束光。经过申请,小凡不仅免费享受到人工耳蜗产品一套,并得到了康复训练费用补助。

a148c391b701b5aa3675bdca2fddf78.jpg

如今,他会唱儿歌,也会说简短的句子,日常沟通已经没有问题。小俊的妈妈经常向老师感叹,孩子的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了。

 

康复训练后的他们 和正常孩子无异

德州市育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每年会接收60名左右的听障儿童。对重度极重度听障儿童而言,人工耳蜗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有声世界的天窗。在这里,大部分孩子们经过一两年的康复训练可以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

2018年,两岁半的小菲来到康复中心。当时她刚刚移植入人工耳蜗四个月,连简单的“啊”字也不知道怎么说出口。在这里,她反复练习着正常孩子早已掌握了的基础知识,例如一个简单的敲门声,她要经过听到、分辨、理解三个步骤才能掌握。

“这里会有单训课,老师一对一指导,还有集体课,就像小朋友在幼儿园一样。”康复训练师宫凤兰介绍,康复中心的老师们会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利用听觉康复设备,结合其在集体教学、家庭康复中的有关问题,一对一进行单训课指导。集体课则包括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等课程。

2020年9月份,小菲在经历两年的康复训练后,转入普通幼儿园,在后续的回访中,康复中心的老师们欣慰的看到,在新学校,她不仅能跟上同龄孩子的进度,还交了一些好朋友。

 

政策+技术  聆听新时代

“6岁之前是儿童语言形成的黄金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以让他们较好的融入主流社会。”德州市育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校长刘玉红告诉记者,她从事这份职业已有二十年时间。这些年里,她见证着听力设备越来越先进、康复训练方法越来越科学、家长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了较早、较好的救治。

刘玉红回忆,二十年前的康复设备比较简陋,当时常用的是一种声音放大器,设备上连接着一个耳麦,用手转动着调节声音,康复效果不佳。而随着时代进步,数字助听器和电子人工耳蜗的问世,让康复技术和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解决了听障儿童听和说的问题。

令刘玉红印象深刻的是,免费为适龄儿童移植人工耳蜗的政策实行后,到康复中心接受训练的孩子的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以前常有孩子八九岁时才被送到康复中心,从而错失最佳治疗时间。而现在,孩子们两三岁就被送来进行康复训练,有效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刘玉红最开心的时候,是收到家长们发来的微信图片或视频,上面记录着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进步。前几天,有家长发来孩子进入大学后,获得奖学金和比赛奖项的消息,刘玉红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激动,“特别希望他们都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融入社会,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