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缅怀·奋进 | 公安英模杨逢松:用生命书写奉献与担当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缅怀英烈 凝聚力量 砥砺前行

清明时节慰忠魂,春风习习寄哀思

截至目前,德州市公安机关
共有42名公安民警、2名辅警
因公牺牲
5名民警被评为
“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
1名民警被授予烈士称号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他们的身影

永远定格在与犯罪分子的殊死搏斗中

定格在守护岁月静好的负重前行中

定格在服务群众的不眠不休中

春回大地暖,又是清明四月天

让我们共同缅怀公安英烈

汲取力量,接续奋斗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又是一年花开时

又是一年清明节

杨逢松已离开我们已五年有余

14年橄榄绿,11年藏青蓝

练就了你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情

也练就了你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你为了从警时的誓言

为了为民服务的承诺

奉献了最精彩、最闪光的青春华章

踏踏实实地履行了一名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

默默无闻地践行了一名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



人物档案:

      


      杨逢松(1973—2015),男,汉族,宁津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反恐中队原中队长,2015年4月16日,杨逢松晕倒在出警现场,后确诊为胰腺癌晚期。6个月后,年仅43岁的杨逢松,因医治无效去世。2016年,杨逢松被公安部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1990年12月参军入伍,2004年10月转业到宁津县公安局工作,从警11年,杨逢松凭着对公安事业和刑侦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勤学善思、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不懈努力,迅速完成从一名优秀部队干部到公安刑侦尖兵的转变,他英勇善战、出生入死、惩恶扬善、屡建奇功,多次临危受命参与大案要案的侦办,出色完成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亲手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000余人。因工作成绩突出,杨逢松多次被评为全县公安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个人三等功;2010年被德州市委、市政府、德州军分区授予“全市优秀军转干部”荣誉称号,并记个人二等功;2013年3月,经山东省公安厅批准,荣立个人二等功。

      2015年4月16日,杨逢松在连续办案两天后,昏迷在了出警现场,被同志们送往医院后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在与病魔顽强搏斗6个月后,10月16日,杨逢松走完了他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永远离开了他所挚爱的公安事业。杨逢松同志牺牲了,但是,他所留下的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拼搏精神,机智勇敢、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永远激励着他的战友们勇往直前。




从军营“橄榄绿”到警营“藏青蓝”

学出来的业务尖兵



      1990年,一趟绿皮火车承载着宁津县一批青涩少年的从戎梦,驶向部队。爱学习,能吃苦,理论水平和军事素质过硬,杨逢松在同批战友中“最早当班长、最早入党、最早上军校。”

      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勤奋好学的好习惯和不甘人后的上进心。从部队转业后,他一有时间就闷在办公室里钻研业务、学习法律,不管年龄大小、资历新老,遇到有不明白的问题就问。发生刑事案件,主动到现场,做记录,学习办案技巧。每当侦结一起案件,他都要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经常回到家后已是后半夜。就这样,没多久就成为刑警队的骨干,大案小案都办得有板有眼。
      由于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杨逢松很快在刑侦大队能独挡一面,无论案情侦破、嫌疑人抓捕,还是刑侦材料的整理,杨逢松经手的案件都是公认的“免检产品”,他的办案日志被编进县局新警培训教材。每次有法律条文修改,当别人还在懵懵懂懂地学习甚至等待接受辅导的时候,他就已经熟练地操作运用了。
      勤学习加上在刑侦一线的摸爬滚打,杨逢松将信息化手段与传统侦破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侦查破案理论,他提出的“构建与时俱进的刑侦工作机制”,注重情报导侦、资源整合,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破案工作机制,对应对新时期刑侦工作面临的挑战十分奏效,被同事们称为“逢松理论”,尤其是他摸索总结出的“话单分析追逃法”,准确率非常高,已在全局进行推广;他总结出的“安全反恐隐患排查六步法”被治安部门借鉴应用,成效明显;他创新的“追逃技战法”,以管用、高效而成为同事们的锦囊妙计。





出名的“硬汉刑警”

在一次次大案要案中演绎着英雄本色




      杨逢松曾多次前往外地对大要案逃犯进行抓捕,每次抓捕,他都冲在最前面。
      2011年12月26日17时,家住宁津县城的井某被绑架,犯罪嫌疑人电话联系井父,索要赎金十万元,否则撕票。当时,杨逢松因其他案件已连续工作两昼夜,但接到命令后二话不说,立即投入到该案侦办中。为了追查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轨迹,他带领几名同志连夜赶赴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河间县、衡水市等地调取视频资料。经过缜密侦查,确定闫某等人有重大作案嫌疑,受害人被藏匿在河北省衡水市一待拆迁的楼房内。12月28日晚,杨逢松和其他同志成功将井某解救,闫某潜逃。
      12月29日下午,杨逢松带领两名民警,尾随追捕闫某至衡水市安平县其岳父家,在抓捕过程中,其亲属把家养的大狼狗放出来,帮助闫某逃跑,杨逢松身上多处被狗咬伤,可他硬是带伤对闫某紧追不舍。两人距离接近时,闫某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把砍刀冲杨逢松及周围群众挥舞。为了避免周边群众被误伤,杨逢松忍住伤痛给闫某做思想工作,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规劝,夜色的寒冬里闫某已冻得瑟瑟发抖,攥着刀的右手也已不听使唤,杨逢松一边继续和其对话分散其注意力,一边趁着闫某分神的时机,示意其他同事实施抓捕,直到顺利地将闫某控制住,杨逢松才体力不支晕倒在地。同事们这才发现杨逢松一直站立的地方有大片血迹,而其身上的血迹因天气寒冷竟然已经凝固。从此,刑警队的同事们给了他一个“硬汉刑警”的绰号。
      硬朗与细致并不矛盾,而且这样的性格特点在杨逢松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多年成功侦破案件,凭借的就是他沉稳机智、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八年前一个案件的侦破细节,令同事王文华至今记忆犹新,嫌疑人出身厨师,有证据表明,案发后潜逃到紧邻俄罗斯的一个东北小镇,但专案组搜遍了全镇大大小小所有30多家餐馆一无所获,正在人们失望地准备无功而返时,杨逢松说,“他在毛巾厂打工!”可当地有一二百家企业,杨逢松做出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原来,在走访期间曾有人无意中提到,嫌疑人早年工作的餐馆隔壁是一家纺织机械维修班,他跟老师熟悉,还去旁听过几堂课。既然来了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大家半信半疑,抱着有枣无枣打一杆子的想法来到毛巾厂,果然不出所料,做了整容手术的嫌疑人当场被擒获。




心系群众

将群众的大事小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作为一名刑警,杨逢松生前常说:“我们的职责就是要破案、抓坏人,否则,就对不起我们身上的这身警服,更对不起人民群众。”他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工作中,杨逢松不仅对大要案件高度重视,他还紧紧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入室盗窃等多发性侵财案件不放松。他认为,只有多破、善破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案”,才更能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也更能体现“人民卫士”的担当和价值。
      2011年8月22日,某村村民谷大爷家的狗被毒死,饲养的5只山羊被盗。杨逢松赶到谷大爷家中,老人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谷大爷夫妇都60多岁了,老伴半身不遂,没有儿女,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这几只山羊。当时,杨逢松把身上仅有的600多元钱拿出来,说:“这些钱你拿着,先买两只羊养着,相信我们一定会破了这个案子”。谷大爷感动地泪流满面。虽然这几只山羊价值不大,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经过几天的摸排蹲守,他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并将被盗的5只山羊追回。当他把山羊送到谷大爷家时,谷大爷颤抖着双手拉着他,激动地说不出话来。杨逢松看着围着谷大爷一圈一圈转的五只山羊,感觉心头一轻,像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事实上,杨逢松家庭条件并不好,他工作忙无暇照顾老人孩子,妻子多年前从县机械厂下岗后到处打零工,杨逢松两三千元的工资是整个家庭的固定收入。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战斗


     杨逢松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1米75的个头,180多斤。2013年开始,明显见瘦,周围人担心其身体出了问题,都劝他去医院检查检查,但他总认为自己长年出差办案、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只是肠胃出了问题,总是以忙完手头的案子就去为借口,一拖再拖,无暇顾及。
      2015年4月16日,这位硬汉刑警昏迷在了出警现场。随后,在北京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住院期间,队里的同事们来看他,不超过三句话,他就问起单位上的事情,有时还帮着同事们分析案情。
      7月19日,宁津县发生一起震动全县的强奸杀人案。杨逢松从前来探望的同事口中听说此案后,他再也躺不住了,感觉自己这两天身体还行,就瞒着家人偷偷地来到单位,通过翻阅卷宗,找出了两处纰漏,交待同事再去侦查,让负责此案的同事既感激又心酸。不过回家时,走到离自家楼房门口30米处,竟瘫软在地,被邻居认出后背上了楼。从此,杨逢松再也没有站起来。两个多月之后的10月16日,他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
      杨逢松是个实在人,对同事,他真诚以待;对群众,他充满感情。但是,面对家人,他却充满了愧疚。生前,他的心里充满了对侦破案件的激情,充满了对案件受害人的关爱,但是惟独忘记了亲人和家庭。母亲做手术时,他带队到外省追捕逃犯,没有陪伴在母亲身边。答应了女儿的家长会,在前往学校的路上接到任务,孩子的愿望再次泡汤。结婚十五周年,本已做好了一家三口到北京旅游的准备,结果一出差就是一个月。
△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


      在曾经的述职报告中,杨逢松写到“我是一名刑警,理应多破案、破大案,为辖区人民创造一方净土,如果说我的人生格言是什么,我觉得是鞠躬尽瘁,如果说让我停下来,我只能说死而后已”。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这源自于一名人民警察对正义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正是这些爱,让杨逢松始终甘于拼搏、甘于奉献、甘于寂寞,用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足迹,丈量着他那平凡而辉煌的警察人生,积极乐观地接受工作和生活的挑战,直至生命的尽头。



来源:德州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