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提到多项“重锤”举措,包括: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等。“双减”文件一发出,迅速刷屏。即日起,本报开设“‘双减’政策大家谈”栏目,邀请校长、老师、家长以及关心关注教育界人士,共同探讨。
德州市实验小学校长 于莉
继教育部“五项管理”的文件出台之后,“双减”政策又重磅落地,足见国家加强教育治理的力度之大。
落实“双减”政策,有利于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当下最重要的是家校社对“双减”政策在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积极的调试。也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回归各自的本位,履行各自的职责,也就是家校社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融通互补。
学校作为育人主体,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切实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一是在备课、作业命题、学生辅导等环节上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注重过程性学习评价,杜绝家长签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三是丰富家长学校课程,开展亲子共读、家庭教育、学习方法、心理健康等多元课程,引导家长科学育人。
希望通过“双减”政策的撬动,家庭、学校、社会重新定位,积极作为,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生态。
德开小学校长 孟杰
《意见》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学校教育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家长才能不给孩子报班培训。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如何减”。
少年强,则国强,落实“双减”工作,针对现实问题,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是为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避免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将属于家庭、社会、同伴乃至闲暇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发挥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早在2014年,我们就提出了“零作业”的改革目标,当然,“零作业”不是没有作业,而是同学们回家以后不写或少写书面的作业,完成健身类、劳动类、探究类、读书类的作业。在今天看来,当年的探索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落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同时,落实《意见》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统筹推进、共同治理。要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边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府要履行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中的有限责任,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并统筹考虑教师的工作负担和相应报酬,避免过度包办的现象。要严格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教育培训市场的有益补充作用。同样,家长观念的转变、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也是“双减”问题的关键。
抓好“1234+N”作业体系建设 促进双减落地
德州市第五中学校长 丁淑敏
‘双减’意见的颁布,有利于教育回归常态,回归其本源,是治疗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家长教育焦虑的一剂良药。同时,“双减”意见更对学校教育观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要化挑战为契机,加强教研,把“双减”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
作业管理是落实减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双减”意见的出台,学校将继续做好“1234+N”作业体系研究,“1”是绿色家校沟通本,备课组、班主任统筹各科作业,控制总量并做好记录,以便家校沟通和督察反馈;“2”是两条基本原则,留作业限时间、谁布置谁批改;“3”是三个基本要求,课内作业不拖堂、家庭作业不超量、家长作业不布置;“4”是四个管理策略,保持精选精练高效益,研究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以及个性化作业布置,加强基础巩固和能力提升相结合,保障五项管理要求落实;“N”聚焦体艺素养类、学科拓展类、阅读素养类、国学经典类以及综合实践类等五大类别校本课程,探索五育融合育人路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总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做到既减负又提质,这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深刻领会《意见》精神内涵,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学生发展规律,扎实落实各项工作,坚守立德树人,切实做到抓“双减”、破“五唯”、强“五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课后服务将成为落实“双减”的演练场
德州市北园小学校长 王芳
“双减”政策中提到,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做好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五育”并举,落实“双减”的演练场,也是激发潜能、个性成长的活舞台。在作业管理上,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做到“作业不回家”“知识盲点不累积”,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学足学好。服务内容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创设多元时空,释放天性,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是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的一大法宝。
学校要深入挖掘课后服务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在丰富、多彩而有温度的课后时光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评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更有效的成长。
课后服务让孩子动起来,足球、射箭、篮球、乒乓球等学生普遍欢迎的体育活动,助力学生成为终生的运动者。课后服务看似一个小举措,破解的是五项管理的大难题,优化的是教育发展的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