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耍脾气、博同情……父母变成“老小孩”?这是他们需要你的关爱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我妈越老越不知道体谅人,有事没事就爱折腾我。”“好好的楼房不愿意住,我爸最近总是闹腾着回村里。”“我照顾老妈一年多了,她不仅不说好还总是挑毛病,有意无意地说我哥好……”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追求任何的回报。然而,也有不少的子女都在抱怨老人越老越闹腾,遭到孩子们的嫌弃。是什么原因让老人变得“不懂事”了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德州市颐和长者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张欣主任称:“老人也需要孩子的理解和关爱,更需要家庭存在感。”    

偏心、耍脾气 父母不爱我们了?    

人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没有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而38岁的小杰却始终不相信这句话。“因为我是女孩,爸妈一直偏向哥哥。从小家里的活儿都是我干,衣服也都是哥哥穿小了的。上高中前,我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每每提及此事,她总是很委屈。

父母的行为,让小杰一度认为自己不是亲生的。

长大之后,为了逃避这样的家庭,小杰就外出打工,极少回家。在她成家之后,更是很少主动回去看父母。“他们有儿子就够了,我去不去的还不是都一样?”直到家里拆迁分房,她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你和你哥每人一套新房,需要你来签一下字。”听到这一消息的她满是惊愕。

她带着疑问回家时,母亲才给她说:“你哥娶了媳妇,有媳妇照顾。而让你学着做家庭做饭,是让你学会持家,将来嫁人不至于被婆家笑话。别怪妈狠心。”当听到这些话时,儿时的委屈全都随着泪水一涌而出,也理解了妈妈的用心良心,“我们老了,要钱和房子都没用,你和你哥一人一套。”

小成的经历却与小杰相反。作为独生子的他自幼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他也争气,在城里工作后,贷款买了新房,将父母接到城里住上楼房。“前些年都挺好的,给我带带孩子、做做饭,而孩子大了能上幼儿园了,父亲却折腾着要回农村。”父亲的执拗行为让他非常不解。

​在父母的坚持下,小成将父母送回老家。国庆节放假时,小成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回老家看父母时,才听母亲念叨:“孙子不需要我俩照看了,你爸看你每天工作辛苦,不愿意从家里白吃白喝,回农村种地虽然累,但他不愿意当你的累赘。    

 幸福家庭的公式 多沟通多理解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这样说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是一个最温暖、温馨的地方, 但每个家庭的组成,都有一段时间不定的磨合期。幸福的家庭到底拥有哪些特质呢?“多沟通,多理解,多支持。”记者在采访“最美家庭”肖真真时,她认为做好“三多”,就会创造出一个愉悦温馨的家庭氛围。

“父母共同照顾84岁的奶奶,经常给她做好吃的送过去,奶奶也愿意跟妈妈聊天谈心,她们相处得更像亲娘儿俩。”肖真真说。

​而“最美家庭”崔志峰说,自己的幸福家庭全靠妻子的理解才过得顺心如意。“父母年迈多病,弟弟和弟媳残疾,是妻子支持我照顾侄女,她的理解和甘于奉献,家庭才会如此和睦。”    

心理咨询师:父母老了也需要理解和陪伴

“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如果他们出现了异常,那孩子就要尝试与其沟通,试着理解。”张欣表示,不论父母做什么,都是有原因的。“小时候,父母也是非常有耐心地哄着你,现在他们老了,孩子们也要用同样的耐心对待他们,这样才能更加了解父母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诉求。”

作为子女,一定要从老人的内心方面去关爱他们,让老人觉得自己“很重要”。

那么,儿女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老人呢?

“陪老人聊天很重要,当和老人交流时,一定要静下心,放下手中的事,耐心倾听老人对你说的每一句话,让老人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老人真正释放心中的压力。”张欣说,老人心中的压力来源于衰老与疾病,“他们总担心由于衰老带来的疾病与行动不便会给儿女添麻烦,从而变得心中有压力。久而久之就会莫名烦躁与不安。”种种表现,在孩子们看来都是无缘无故地闹腾,她建议,“要从行动上多关爱老人,如陪同父母一起遛弯,或在家务劳动中尝试互动,让老人更真实地感受到儿女的关心。”

​张欣称:“孩子也可以辅助父母培养更多兴趣爱好,或是养个宠物,或是到社区多参加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从而摆脱孤独寂寞,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学会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