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句誓言,不收诊疗费、义务从医46载,他是群众依赖的“赤脚医生”;为了一句“许诺”,8年悉心医护同村鳏寡老人,他成为左邻右舍爱戴的“党员医生”;为了一句“家训”,清白行医,不用一粒非法药物,面对每年百万集体钱款不动分文,成为领导、群众拥护的“支书医生”……
几十年来,他为了当初的“那句话”,一辈子踏踏实实做一名‘小村大医生’。他叫刘宝之,74岁,家住齐河县晏北街道谭策屯村。他说“‘小医医身,大医医心’,咱把活干好了,老百姓不光说咱好,还说咱党好咱干部好。”
其实,刘宝之当初做“赤脚医生”,缘自一次意外事故。这要追溯到1969年。
当年的一个寒冬天,略有些医学知识的刘宝之被邻居喊了去,这家的儿媳分娩,但是产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呼吸困难,而且又大出血,虽然刘宝之使尽了浑身解数,但却无力回天。
刘宝之呆立在一边,满手的鲜血映着他一脸的茫然。一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声,就像锥子一样,一下,一下,扎着刘宝之的心。随后赶到的防化连队军医告诉村支书张进才说:“你村该培养个赤脚医生啊,像这种情况,如果处理及时,人死不了。”
听到这句话,刘宝之噙着眼泪,走上前对支书拍着胸脯说:“让我去吧,我会一辈子给咱村老少爷们义务看病,绝不能再发生这种惨剧。”而为了这句话,刘宝之在“赤脚医生”的位子上,一干就是46年。
46年来,他只靠种地养家糊口,没有因为当赤脚医生,收群众一分钱诊疗费,没有跟集体要过一分劳务钱。
谁家有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更让村民铭记的是,他因为一句许诺,从2007年起,医护本村李存志老人达8年之久。
村民李存志无儿无女,2007年过完麦,突患脑血栓,偏瘫在床。一天晚上,刘宝之走进他黑漆漆的屋子,来给他打针。“李大哥!咱打针!”
“宝之兄弟,我这样的人还打什么针啊?老了老了,身边连个支应的人也没有,打一针瞎(浪费)一针啊!”说到这里,黑黢黢的炕角上传来啜泣之声……刘宝之为李存志打完针出来,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除了照顾李存志每天的三餐、打针吃药,就连端屎端尿的活他也揽下来。要知道,刘宝之也是一个曾患脑血栓的人,于是,在刘宝之家到村委会的小路上,每天都会按时出现刘宝之歪歪斜斜的背影。
刘宝之不仅当赤脚医生,还一直担任村干部,先后做过小队会计、生产队长、村文书。1998年,他被全票推举为谭策屯村支部书记。
担任支书后,他仍旧保持着从前的一身清风,一腔热情,仍旧是随叫随到。村喇叭,曾被看作支书的宣讲台、发令机,然而在刘宝之手里,却变成了“医疗广播站”。刘宝之每次住院回来,首先打开大喇叭,告诉大伙:“我回来了,患高血压的老少爷们都到我这里来量血压;有糖尿病的到我这里来,上头来普查的医生了……”
“记得俺父亲在世时,常跟我说两句话,‘咱的东西是咱的,不是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干什么事老老实实别扒瞎(撒谎)”。”这是俺的家训,一辈子都不能违背。
其实,刘宝之的家里很穷。他的二儿子1985年结婚时,竟然连新房都盖不起,只能安置在一间灶屋里。2002年12月,他突患肝炎,在齐鲁医院住院19天,花去药费1.1万元,还得东借西凑……
几十年来,他为了当初的“那句话”,一辈子踏踏实实做一名“小村大医生”。他的“大医”精神,被无数市民称赞。
2017年,刘宝之登上“中国好人榜”;2017年,刘宝之被评为第六届“德州市道德模范”,2021年12月2日,刘宝之被评为第八届“山东省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