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8岁白血病女孩抗病6年自学认字 最大的愿望是上学,哥哥将为其配型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早上5点起床,为了买到便宜新鲜的食材,44岁的苏桂华要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北京这个大城市中。虽然兜里的钱已经不多了,但为了保证病房里宝贝女儿的营养,他愿意倾其所有,因为女儿正在经历一场与死神较量的战斗。

 

晴天霹雳,3岁女儿查出白血病

苏桂华是乐陵朱集镇杩头苏村的村民,也是一名大货车司机。他性格沉稳低调、不善言辞,凭着吃苦耐劳的干劲买了一辆大货车后,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3年3月8日对苏桂华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妻子给他生了第二个孩子——一个可爱的女儿。当医生将女儿递到他的手中,看到小家伙粉嫩的皮肤,眯着眼睛的样子,这个汉子的心被融化了。他给女儿起名瑜辰,因为在他心里女儿似美玉如星辰。乖巧可爱小家伙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

“女儿长得漂亮,小嘴又甜,我每次出车回来后,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带着她逛商场,不论谁见到都夸她。”苏桂华说,每次带女儿出门,感觉比开着豪车还“拉风”。然而,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几年,命运就给苏桂华一次沉重的打击。

2016年冬天,3岁的瑜辰反复感冒总治不好,苏桂华夫妻俩带着孩子来到了北京京都儿童医院。经过检查,瑜辰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像晴天霹雳一样,俺这孩子这么懂事,怎么会得这种病?本来想等到来年春天就可以送她上幼儿园了,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啊!”苏桂华看着对一切懵懂又新奇的瑜辰,心如刀割,无法想象自己的孩子能和白血病联系起来。

孩子别怕,爸爸给你捐干细胞

刚开始化疗第一阶段的时候,小瑜辰每天都要打针,包括各种激素,隔几天一个骨穿检测,消化系统也为此处于半癖痪状态,但瑜辰表现得很乖巧懂事,她咬牙坚持,不哭不闹,还总是安慰爸爸妈妈她不疼,让他们别难过。

“医生告诉我,瑜辰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的唯一路径。”得知女儿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得到救治,苏桂华便立即表示不论花多少钱,也要给女儿治好病。

为了给孩子治病,苏桂华卖掉了自家的货车。“也多亏兄弟姐妹和朋友的热心帮助,我们一家才有了与病魔斗争到底的信心和决心。”瑜辰在做了几期化疗后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但由于在骨髓库没有找到适合的配型,苏桂华作为女儿移植手术的供者抽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他很感激上天能让他再给女儿第二次生命的机会。

小瑜辰经过了一年的治疗,熬过了多次骨穿腰穿、化疗,最后做了干细胞移植,在移植后又经过了抗排异和抗病毒的一系列“战斗”,在2017年末终于可以康复出院了。

病情复发,幸福家庭再受打击

2019年春节期间,正在一家人憧憬美好生活时,小瑜辰又出现了身体不适,一家人连忙带孩子赶到北京的医院进行检查。拿到复检结果时,苏桂华几乎崩溃,上面的一行字赫然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髓外复发。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小瑜辰一遍遍地问:“爸爸妈妈,为啥这个可怕的怪物总来找我啊?我不喜欢它,你们快帮我赶走它啊!”听到女儿说出的话,苏桂华这个坚强的汉子再也忍不住,跑到医院外面,嚎啕大哭起来,他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让女儿承受这么大的痛苦?

长期以来的经济压力和治病的精神压力,让原本乐观的苏桂华完全变了样。“上一次孩子治疗一年多的时间花了几十万元,治疗虽然艰难,但家里还有东西可卖。亲戚朋友还能给筹些钱,可这次病情复发,再也没有东西可卖了,更没脸找人借钱了。”这个原本很幸福的家庭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波折后,变得支离破碎。

与病魔抗争,她病房里自学认字

截止到今年1月22日,小瑜辰已断断续续在病房里住了6年。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她,却从未停止过学习。“我和她妈妈都是初中毕业生,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教孩子。”苏桂华说,“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瑜辰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不知道她是在哪里学的。”说起聪明的女儿,苏桂华一改脸上的愁容,“我估计着她是从手机上学的,以前走在路上看到广告牌,她也会问那是什么字。”

瑜辰也喜欢画画,她能把动画片里自己喜欢的人物都画下来。最让苏桂华欣慰的,还是瑜辰的自信。“比健康的孩子还要有精气神儿,自信活泼,不停地说话聊天,和病房里的小病友们关系都很好。”瑜辰最大的心愿就是上学。不间断的化疗,耽误了瑜辰的入学。“她有时候不听话,我也会说她几句。她总是和我讲条件,要她听话就让她上学。我也不能给孩子解释什么,只能答应下来。”最近一段时间,瑜辰总是提起上学的事,苏桂华也不知道该怎么答复她。

等病好了,要开开心心去上学

小瑜辰现在正在积极进行治疗,病情已得到了很好的缓解。虽然化疗很痛苦,那些繁琐的检查疼得死去活来,但是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她说:“我要做一个坚强的孩子,等熬过了这些治疗,打完了针,我就好了,我也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开开心心去上学,等我好了,爸爸妈妈和哥哥就不伤心了。”

苏桂华说,女儿目前在无菌病房里,妻子在里面陪着,而他则要从外面负责孩子的一日三餐。“瑜辰现在的抵抗力很差,对饮食要求非常高。”在医院久了,苏桂华也成了半个医生,“孩子化疗期间,只能吃低脂肪的东西,不能吃鸡鸭鱼肉,还要少油,她的餐具每次都要消毒。”为了保证女儿的营养,苏桂华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要穿越半个北京城,给女儿买新鲜的食材,到医院提供的厨房里给女儿做饭,“那辆自行车是之前女儿的病友留下来的。”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他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为了挣钱,每天送外卖到凌晨一点

苏桂华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越来越虚弱,他求助各种公益平台,到银行贷款、网贷,筹到了10多万元。

苏桂华躲在家人听不到的地方小声哽咽着说:“真怕因为贫穷断了孩子的生路,第一期的化疗钱都没凑够,如果第二期化疗交不上费,真怕一停药,前功尽弃。”为了省钱,苏桂华不敢再租房住,而是每天躺在医院的楼道里睡觉,“每次躺下,脑子里面都有个声音在重复:不能给孩子停药!让我成宿地睡不踏实。”

孩子每天将近1万元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德州汉子举步维艰。每天晚上,伺候完孩子的饮食后,苏桂华便开始送外卖。为了多挣些钱,他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凌晨1点多,他也曾想去工厂干活,能赚得更多。“但瑜辰的病情反复,时不时地请假,工厂就不要我了。”他告诉记者,今年瑜辰的哥哥童童上高三,高考后,童童准备为妹妹配型。“男孩年轻有活力,高考完也有时间,如果能配型成功,瑜辰将迎来生的希望。”

​如有爱心人士想帮助瑜辰,可以联系本报记者:18653465957,也可以直接联系苏桂华:1531580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