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歌 成海
浩瀚书海,承载岁月沧桑。读书人都有“读好”之故事。
旧时通常把读书称之“上书房”。读书与“上书房”是有区别的,“上书房”是为受教育者所定制的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读书则是自发行为,是收集能量、学而致用、提升技能的“大书房”。
我“上书房”的那个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老师被视“臭老九”,教学积极性不高。学校没有升学任务,学习也就不紧张。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就这样从“小”到“高”的走过来。
我上“大书房”应从当“知青”时开始。1974年,我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禹城县十里望公社店子大队。“知青”的日子虽与社员们一样,面对黄土背朝天,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劳动,但苦中有乐,生活也很充实,白天收工后,夜晚在“知青屋”的煤油灯下,读书看报,看到报纸上的好文章就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反复学习。大队书记看我喜欢读书,就把大队写黑板报、出宣传栏的活交给我,在写报栏的同时,我还向县广播站、报社编辑部投投稿,小啦叭上播送过我写的稿子,报刊上登过我写的“火柴盒”、“豆腐块”的小文章。那个年代不发稿费,新闻单位常给我寄来笔、本子、书之类的奖品,“知青屋”的战友、大队的社员都很羡慕,也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下乡一年多就入了党组织,当选了支部宣传委员,先后参加了“山东省新闻报道表彰大会”、“山东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受到省领导的亲切接见。
“大书房”改变命运。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就考入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后,一直没放弃读书。刚上班时工资低,书店书贵,我就逛旧书摊,一本本地翻,一遍遍地读。
“大书房”智引进步。读书让我“爬格子”获益,我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举办的征文活动,在为“庆党百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中,我撰写的文稿,荣获了双嬴的奖项。
“大书房”结识良师益友。有人认为,空守着书本的流逝是一种无聊而沉闷的事,而我却离不开读书,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月圆阴缺,美好时光读书为伴。通过读书结识了田毅、杨英国等文学前辈,结识了爱读书的市政协委员、眼镜商会会长张成河。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读书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读书可以,读书认知世界、看清自己。眼镜人被誉为拭亮心灵之窗的使者,眼镜改善视力健康。近视的我,戴上英翔眼镜后,让我在“大书房”之“视界”更“睛彩”。
【征稿启事】
风景这边“读”好!山东老字号英翔视光杯“读书故事”征文开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