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8月7日20时29分

我们迎来“立秋”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十三个节气

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入秋

但至少意味着秋天更近

可以翘望清凉了



立秋时节有何气候特点?

有哪些传统习俗?

欢迎观看

《漫谈二十四节气》

系列科普视频之立秋

↓↓↓


立秋预示着秋天的脚步即将到来

但立秋并不是秋天的开始

通常立秋的气温不会大幅度下降

此时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


气象学上

以连续5天的滑动平均气温

降到22℃以下

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我国各地入秋时间相差很大

常年情况大致是

东北大部、华北北部和西北部

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东部

新疆中北部等地8月入秋


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江淮大部

江汉北部、西南地区东部

新疆南部等地9月入秋


江南大部、华南中北部等地

10月入秋

华南南部11月入秋


青藏高原大部和大兴安岭北部等地

常年夏季凉爽气温低

没有气候意义上的夏天

春秋相连

如拉萨、西宁、昆明等



“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

意思是说

从“立秋”开始

凉爽的秋风会习习而来

由于早晚温差开始增大

导致清晨空气中的水雾

在植物叶子上凝成露珠

树上的寒蝉也因天气渐凉

叫声低微并略带凄切



立秋前后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

北方地区棉花结铃

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

甘薯快速膨大

江南水稻陆续抽穗

瓜果菜蔬也渐次成熟


于是

农人们便开始晾晒田间的收获物

俗称“晒秋”

晒秋并不只在立秋

从农历六月初六便开始了

立秋之后渐入高潮


每年,江西婺源篁岭古村都要举行“晒秋节”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

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

民间有“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尽管已到了立秋节气

但仍赤日炎炎

各地多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

俗称“啃秋”

既为解暑,也为防病



此外

“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

人们食欲增加

建议根据秋季特点

科学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


“贴秋膘”

就是人们希望

借立秋日的食补长膘增重

提振精气神

但也要恰到好处

不宜过分进补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
将会迎来一年中的转折点
但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

“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
立秋时节早晚温差逐渐加大
中午依然炎热
秋燥也悄然而起
这种情况下
稍有不慎,疾病就会来到

立秋遇上末伏

最容易生这6种病



诱发心脑血管病


在夏秋交替时由冠心病引发的心肌梗死并不少见。


“秋老虎”所致的这种闷热、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发生血栓、心梗等心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了冠心病的发作风险。

中暑


虽然是立秋时节,但并不意味着就告别了暑热,在“秋老虎”天气,中暑不是什么罕见事儿。甚至不少人头伏、中伏都没有被暑热击倒,但末伏时却撑不住了。

容易腹泻


初秋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最为脆弱的时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如秋季腹泻。

风燥感冒


立秋时节,容易出现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干”,咽喉干、嗓子紧,连咳嗽都是干咳,少痰或无痰。

过敏症


立秋以后,一大波过敏体质人群需要提高警惕了。进入8月份以后,我国北方地区不少人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眼痒、皮疹、哮喘加重等情况。

诱发关节炎


立秋之后,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夜间寒气渐渐袭人,因此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许多患者夏天对着空调吹没事,立秋过后,电风扇就能把骨头吹疼。


如何在立秋节气里正确养生呢?
一起来看养生攻略

立秋之后

养生记住这几点



饮食调养

“少辛多酸”慎进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


我们要少吃葱、姜、蒜、韭菜等辛味食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茄子、鲜藕、丝瓜、黄瓜、冬瓜等食物。


起居调养

“早睡早起”忌贪凉

立秋时节已是秋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睡早起,与鸡俱兴”。


一般来说,秋季在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睡前可吃些养心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等。


运动调养

轻松平缓不过度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运动时,也要顺应“收、养”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


专家建议,登山是立秋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既可以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还可以降低血糖;同时,入秋后还可以逐渐进行一些步行、太极拳等耐寒训练。


精神调养

安神养气莫悲秋

入秋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褪黑激素分泌增多,人们的情绪自然就容易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


专家建议:要克服悲秋情绪,在精神调养上,应培养乐观豁达的胸襟,保持心情舒畅,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网、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大众日报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