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展现德州创建“吨半粮”产能示范区的举措、历程和亮点,德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德州晚报社共同推出“德州‘吨半粮’产能示范区创建”巡礼报道,对我市各地“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情况进行全景式采访报道,详细介绍和展现各地的创建做法及亮点成绩。
庆云县地邻渤海,是典型的海浸区,这里曾地碱水咸,不适宜庄稼生长。为此,庆云县持续打响“土地改良战”,通过科技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实现了土变肥、多打粮。
眼下,随着“吨半粮”产能创建的深入推进,一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曲”在庆云再度上演。书记带头抓粮、党政同责,农民爱地惜地、勤劳奋进,庆云县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的增产高产之路。
盛夏时节,草木葱茏,走进庆云县“吨半粮”核心区之一的尚堂镇颊河徐村,只见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喜人景象——沃野千里处,玉米苗壮叶展,绿浪涌动,一片盎然生机。
“今年是个丰收年!小麦收得多,玉米也挺好!”正在田间劳作的颊河徐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徐希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合作社今年小麦亩产普遍在1100斤到1300斤之间,除了产量提高之外,今年小麦价格也有所上涨,“种粮有钱挣,农民得实惠!”
徐希智说,其合作社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民土地入股能得股金外,还能享受二次分红,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又能外出务工挣工资,这也大大提升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
合作社的土地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吨半粮”产能创建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红利正涌入乡间。“看看这路,又宽又平,收割机跑起来很安全!”徐希智指着脚下崭新的道路告诉记者,这条通往农田的道路原为砂石路,坑洼不平,车辆开起来提心吊胆,今年全部更换成为混凝土,为机械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徐希智向记者介绍田间的太阳能防虫灯
不止道路,如今,“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的高标准农田正在庆云逐步变成现实。庆云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西廷业告诉记者,该县聘请水发设计公司对“吨半粮”核心区路、沟、桥、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整体科学规划,今年以来全县已完成2.7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确保旱涝保收,有效提高了农田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筑牢了“吨半粮”产能建设的基础。
养好耕地仓廪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此庆云县加大资金投入,各乡镇(街道)核心示范区创建年投入每亩不低于5000元,结合基层农技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在核心区发放有机肥1500余吨,对土地进行深耕深翻等,不断提升地力,真正让“粮田”变“良田”。
各项利好政策的背后,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庆云县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据了解,为推动“吨半粮”产能创建顺利推进,该县在全市率先发行相关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及配套农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目前已发行债券1.88亿元,实现了财政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
实现粮食增产高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对标全市“六大提升工程”,庆云县根据自身实际,将其层层分解细化,因地制宜,每一工程均实现“庆云细则版本”,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在位于尚堂镇的鲁供片区,鲁供农业一名技术人员通过手机,向记者展示当下的智慧农业发展水平——打开手机软件,基于精准的农业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苗情、虫情和灾情数据。其如同“千里眼”和“听诊器”,能对农业生产进行多层次分析,提高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
记者从水发集团设计的《庆云县“吨半粮”产能建设示范区概念性规划方案》中了解到,该县将重点打造两大农业示范区板块,分别为庆丰年“大国粮仓”高效农业示范区、云上田“未来农场”智慧农业示范区,以现代高效农业、“智慧+农业”为规划定位,形成串联常家镇、尚堂镇5.2万亩核心区,进而构成集常家镇、尚堂镇、东辛店镇、严务乡四镇融合的10万亩辐射区,最终通过核心区示范、辐射区推广,逐步完成20万亩带动区建设。
科技种粮,不仅是党委政府的决策,对于爱地惜地的庆云人来说,也早已在民间“达成共识”。对此,王成顺深有感触。
身为庆云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中级农艺师,王成顺却被当地农户亲切地称之为“顺子”,这源于他的抖音账号名——“顺子讲农业”。
作为农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2018年,王成顺考入庆云县农业部门,成为一名农业专家。喜欢看短视频的他,为了让更多农户掌握科学的种粮方法,便在2019年注册抖音账号,每天都会抽出空暇时间,拍摄短视频进行农业知识科普。
△王成顺(左)在玉米地里拍摄农技指导短视频
“近期气温非常高,这样的高温对于我们玉米有什么影响呢……”8月4日中午,正值持续高温天气,王成顺站在玉米地里拍摄短视频,告诉农户应注意哪些种植事项及解决办法。接地气的话语、朴实的形象、实用的内容,让王成顺在抖音上已拥有10.4万粉丝。很多农户遇到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向“顺子”请教。
作为一名农艺师,拍摄短视频只是王成顺日常忙碌中极小的一部分,奔走在乡间,是他最常见的工作状态。尤其是今年年初,因受去年秋汛影响,当地小麦苗情较弱,庆云县组织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2月23日,庆云县委书记刘涛带着当地一批种粮大户等走进“书记指挥田”,现场召开春季麦田管理会,王成顺等专家现场授课,就三类麦田的管理提出针对性举措。
为了推动弱苗转壮,庆云县建起健全“三人四包”工作机制,坚持“书记挂帅、台账管理、精准施策”,确保每个弱苗地块有一名行政干部、一名包村干部、一名技术员,包技术、包农资、包督促、包转化,9个技术帮包小组入村开展“蹲点式”指导,为农户提供小麦全生育期肥水管理、病虫防治、防灾指导等技术措施,力争“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起好步、开好局。
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在收获季见到了丰硕的成果:
今年夏粮生产,庆云县平均亩产达495.54公斤,增产6.98%;
东辛店镇石高村小麦最高产量782.47公斤,创下该县小麦高产新纪录;
庆云县核心区平均亩产达591.33公斤,创下全县大面积单产水平新高,超过全县平均水平19.33%!
曾经在2014年夺得过全市粮王的庆云县常家镇北板营村党支部书记李辉军,今年带领村民也以743.2公斤的成绩,再创亩产新高。
谈起种粮,今年58岁、当了20多年党支部书记、种了大半辈子粮食的李辉军,有着说不完的话。他的微信名为“一路走来”,李辉军说,自己一路走来,正见证和感受着农业、农村、农民发生的巨大变化。
北板营村地处马颊河东岸,到处曾是白花花的盐碱地,上世纪80年代前,一亩地连200斤小麦都打不出来,农民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求生。
李辉军说,自后来实行盐碱地改良,自己是亲眼看着土地被一点点改过来、粮食产量一年年高起来的。曾经不想种地的农民,终于拾起农具,回到农田里耕作。
科技改变了土地酸碱性,也在推动着粮食增产高产。“种粮不能靠老把式,必须相信科学!”尽管早已积累下丰富的种粮经验,但李辉军坦诚地说,无论是深耕深翻技术,还是无人机三喷一防,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都有效推进了粮食高产,其产量也是农户仅凭经验种粮难以比拟的,也改变了农户“靠天吃饭”的状况。
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农民的钱袋子也随之变鼓。李辉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村子的粮食产量情况,农户一亩地能收入3000元以上。
作为党领办合作社负责人,李辉军考虑更多的是怎样带来大伙致富。“实行合作社后,我们不再单打独斗,可以直接找厂家谈农资价格,从种子、农药到化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1000多亩地每年还能节省十多万!”
土地,在庆云再次成为农民的香饽饽。李辉军说:“农民越来越珍惜自家的土地。大家都知道,从小麦亩产200多斤到近1500斤,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村里的沟沟边边沿沿,一点都不荒废。但凡能种两三棵棒子的地方,农民都会种上。”
“年产吨半粮,绝对没问题!”提起“吨半粮”产能创建的目标,李辉军充满信心。
“当前,德州正在创建全国首个‘吨半粮’示范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扛牢政治责任,展现庆云担当与作为!”庆云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国辉说,今后该县将坚持把“吨半粮”创建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在“吨半粮”产能创建中创出庆云样板、蹚出庆云路径、提供庆云经验,不断推动粮食产量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