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寺村位于武城县运河四女寺段南岸,地处山东、河北两省三县交界处,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千年古村,也是曾经卫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四女寺村因“四女孝亲”的故事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华孝德文化之乡”,如今,绵延千年的“孝德”文化依旧传承弘扬,“两河牵手”工程也为其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日,记者来到四女寺村,体验运河风光、感受孝德文化,听村里的老人讲那流传千年的传奇故事。
西汉时,武城县四女寺村名为“安乐镇”。四女寺由来的传说与《民国重修恩县志》记载一致,均与一个美丽动情的“四女孝亲”的孝德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相传在汉朝景帝年间,镇上有一傅姓夫妇,生了四个女儿,个个姿色超群、知书达理、孝敬父母,再加上家道殷实,夫妻二人乐善好施,街坊邻居无不称道。转眼间女儿相继成人,傅氏夫妇也已年近半百,膝下无子,想想日后无人继承家业,女儿嫁人后无人养老送终,心中不免黯然神伤,倍感凄凉。
就在二老五十大寿之际,四姐妹共同做出终身不嫁的决定,争相留守门户,甘愿做为双亲养老送终之人。于是,四姐妹商议在自家前庭的花园之外各种一颗槐树,并盟誓十日后“槐枯人嫁,槐茂人留”。十日后,四姐妹的槐树均生长茁壮,四姐妹觉得是天意昭示,越发坚定留家侍亲的决心。
四女矢志不嫁,并将所议之事及植槐经过告知父母,二老闻言大惊,极力劝阻。四女为表心意,便卸下女儿装束,换上男子衣冠,学着儒生的样子习学诗词书画,绝口不提婚嫁之事。为了纪念四姐妹感动天地的孝心,大家就把安乐镇改名为“四女树镇”,后来,有人在这里修建寺庙,来纪念四位姐妹,于是又改成了“四女寺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四女孝亲”的孝德故事发生在千年之前,但“孝德文化”却在这里绵延至今,传遍运河上下。如今的四女寺村,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被大力弘扬,孝亲爱老蔚然成风。
四女寺村村民才秀英在自己罹患重病、丈夫猝然离世的沉重打击下,依然坚强乐观面对生活,多年来,她一边照顾先天残疾的女儿,一边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让原本不幸的家庭充满了温馨和暖意,她也因此被评为“德州好人之星”。
“咱们四女寺是孝德之乡,小时候老人常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现在父母年纪大了,咱要好好伺候他们,同时也是给孩子们做好榜样。”才秀英说。
为传承“孝德”文化,武城县按照"以史为根、以孝为先"的设计理念,复建了四女祠、佛光寺等一批人文景观,形成以运河文化、礼孝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主题景区,四女寺风景区并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景区。
据介绍,四女祠作为传播“孝德”文化的重要基地,曾坐落于运河边,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原祠内碑刻为明代。1957年,运河拓宽时四女祠被拆,除仅存四女塑像照片及碑刻碑文外,其他祠内文物皆失。2007年5月,被列入德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每逢节假日,来自各地的游客们云集四女寺,前来感受这里的“孝德”文化,人们走在槐荫之下,感受到的不仅是大自然带来的凉爽,更是侍亲尽孝的习习古风。
“孝德”文化的传承发展让四女寺村历久弥新,而德州市实施的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则给运河沿岸的四女寺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减河沿岸,牛角峪旁,一片片油菜花海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武城县四女寺镇四女寺村党支部书记王现滨介绍,两河牵手工程增加了四女寺村的交通通达程度,完善了基础设施,村子也借助“两河牵手”工程,种植了百亩油菜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片的油菜花吸引来众多游客观赏、拍照、打卡,成为减河沿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油菜籽成熟后,还可以榨油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女寺村周边有京杭运河、减河、岔河、利民河、六五河等九条河流,被誉为“九河汇流之地”,河内碧波荡漾,河岸边垂柳成荫,风光秀美,水利枢纽闸群甚为壮观。
通过两河牵手廊道建设项目、马拉松赛道周边绿化项目、油菜花种植项目等,四女寺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企业带动、“文农旅”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2023年村集体收益超过50余万元。农户平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全年旅游收入达到10万元,先后获得省级景区化村庄、市级文明村、市级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取得良好成效。
“孝德文化、运河文化、两河牵手工程结合四女寺周边的历史、自然、人文资源,成就了现在的农业+文旅融合,以及文旅产业链的延伸,也给德州市民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周末度假、研学的好去处。”武城县四女寺镇党委副书记唐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