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的东汉平原相史弼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作者:宫玉河


宁可“犯上”,也不陷害忠良;宁可“犯罪”,也不肯出卖良心。在东汉那场刀光剑影、人人自危的“党锢之祸”中,竟有这样一位“好公仆”——平原相史弼。他的刚正不阿,铁肩道义,终使千人免遭屠戮。








“它郡自有,平原独无”



清光绪《山东济南府平原县乡土志辑稿·名宦》记载:“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桓帝时,出为平原相。会诏书:下举钩党,郡国所奏,多至数百,弼独无所上。诏书迫切从事,坐传责曰: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理而得独无?弼曰:‘先王疆理,天下划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他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从事大怒,遂举奏弼。会党禁解,弼以俸赎罪得免,济活者千余人。”

考城,东汉章帝时改甾县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北。当时,青州统辖六郡国,治所在现淄博市临淄区。六郡国分别为济南郡、平原郡、乐安国、齐国、北海国、东莱郡。

试想一想,皇帝下令,清查举报“钩党”,六个郡国有五个按要求上报,唯独这个平原郡的史弼是个“另类”,竟然抗旨不办,你说皇帝气不气?

即便在皇帝派钦差面对面问责时,史弼依然嘴硬,用“水土异”“风俗不同”来强势怒怼。最后来得更绝:如果单纯是顺着上面的意思,诬陷好人,那么,平原郡的人,人人都是“钩党”,包括我在内,干脆一起死得了!

钦差眼看史弼“顽冥不化”,即举报治罪。恰在此时,党禁解除,侥幸逃过一劫的史弼得以用俸禄赎罪,免于一死。








“党锢”之祸,历史毒瘤



“党锢”,亦作“党固”。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权,士大夫李膺、陈蕃等联合太学生郭泰、贾彪等,猛烈抨击宦官集团。宦官诬告他们结为朋党,诽谤朝廷,李膺等二百余人遭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李膺等复起用,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事败,李膺等百余人被杀,并陆续处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此事件记录在《后汉书·党锢传》里。

在这一背景下,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朝廷颁行诏书到各地,命令纠举“钩党”,即与李膺等“党人”有牵连交往者。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即便皇帝几次下诏所在的州郡,髡笞(断发、用笞极责打)办案的掾史属吏,派使臣专程到平原问责,史弼却像“泥石流”外的一股“清流”,坚持说不能顺承上司、诬陷良善。使臣大怒,当即收捕该郡的副职官吏,向朝廷劾奏史弼办案不力。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党争”犹如历史进程的毒瘤,发生在多个朝代。除了东汉的“党锢之争”外,唐朝有“牛李党争”,北宋有“新旧党争”,明朝有“东林党与阉党之争”,清朝有“维新党与后党之争”等。

“党锢之祸”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的一种形式。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官场腐朽,政治黑暗,一些有识之士敢于挺身而出,激浊扬清,不仅是对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一种自我挽救,也反映了民众呼声,因而带有一定正义性,应予肯定。

东汉桓、灵二帝之前,宦官、外戚虽然专权,但有名臣陈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豪强等心向朝廷,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即《后汉书》中所说的“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但两次党锢之祸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士大夫、豪强离心,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灭亡。








品德高洁,世人敬仰



抗旨处理“钩党”事宜,保护无故属下,不是史弼的一次偶然表现。其实,史料还记载其不畏权贵的另外一面。

汉桓帝的弟弟、渤海王刘悝,平日肆无忌惮,骄奢淫逸,不守规矩。史弼怕他为乱并连累皇帝,就冒死秘密给汉桓帝打报告,极力劝解皇帝约束弟弟的行为,以免酿成大错。但汉桓帝因骨肉至亲,不忍查办。后来刘悝竟犯逆谋获罪,贬为鞼陶王。应验了史弼的预判。

史弼升任河东太守(河东郡,秦朝初期置郡,治所在今山西夏县),奉诏举孝廉,中常侍侯览派人送信说情,并且要求借盐税,好多日子不被接待。送信的人说有别的事情谒见史弼,借机把侯览的信送给史弼看。

史弼看到说贴,愤怒地说:太守身当重任,当选士报国,你是什么人,这样欺诈无体统!命令左右的人把他带出去,打了几百大板当天杀了。侯览大为怨恨,假造诏书,诬蔑史弼诽谤朝廷,命令用囚车载送入狱。得悉消息后,那些受到史弼保护的平原郡官员奔走呼号向朝廷申诉。前孝廉魏勋,宁可毁坏自己的形貌,变换自己的服装,打扮成家僮,看护史弼。还有人把房产卖了向侯览行贿疏通,才使得史弼得以减死罪一等,送左校劳动改造。等到史弼刑满归里,即托病闭门不出。多次被公卿推荐,议郎何休又称赞史弼有治国才能,当任以宰相之职,皇帝这才将其征召任为议郎。但侯览一班人仍然嫉恨他。汉灵帝光和年间,史弼被任命为彭城相(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因病卒未能上任。

在平原郡治所的山东省平原县,早年建有史弼纪念祠,明万历《平原县志·艺文志》载周汝观《谒史公弼祠》,诗曰:

忆自桐江理钓纶,东京气节并嶙峋。

群豪新庆龙门御,常侍高吹虎穴尘。

纾患千年传盛事,株连五郡更何人?

萍踪俯仰怀先哲,桂醑秋风一怅神。

周汝观,浙江鄞县人,明朝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596-1599)任平原知县,升南京刑部主事。

诗的大意是:作者周汝观回忆自己在家乡桐江钓鱼,在京城官场做事,性格一贯刚直有骨气。今借众多杰出人物新庆龙门落成之际,纪念史弼。他常在老虎身边敢吹虎穴尘土,为百姓纾解患难,这件盛事传颂了一千多年,事件牵掣到其他五郡,谁能做到呢?人们萍踪俯仰,怀念这位先哲,把桂醑美酒洒于地,在这秋风宜人的日子里,祭奠这位保护百姓的神。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晔评价:“弼为政特挫抑强豪,其小民有罪,多所容贷。”蔑视权贵,包容小民;不畏强权,同情弱者,这是一个为政者应具有的良知。史弼做到了,后人记住了他。


征稿启事

在黄河、京杭大运河的滋养下,有着“九达天衢 神京门户”之称的德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为弘扬德州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集文史类稿件和文史线索。内容可涉及德州历史上的大家族、重大事件、地名传说、与德州有关的名人轶事等,也可从您收藏的一个小物件谈起,讲述历史的大变迁。稿件字数1500字左右为宜,来稿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文史”字样;若仅有线索,可视情况由记者采访。

投稿邮箱:

xiaosong@idzwb.com

联系电话:1865346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