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业困局”到“治理破局” ——新湖街道“阳光酬金制”的基层治理创新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新湖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聚焦物业管理服务难点堵点问题,实施红色物业工程,创新推行阳光酬金制物业管理模式,推动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全面提升小区物业管理的透明度和服务质量,切实增强居民对物业服务的信任感与满意度,打造共融共治幸福社区。

系统谋划,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机制强保障。建立“党工委书记召集—班子成员牵头—责任科室落实”责任体系,制定《新湖街道“阳光酬金制”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目标、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等。召开“阳光酬金制”专题工作会议5次,“红色物业”服务管理现场交流会1场,及时研究解决22项“阳光酬金制”推进工作中的难题。二是精准施策促提升。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针对不同类型小区特点分类实施物业管理“三个一批”行动,即规范提升一批、扩面保障一批、试点探索一批,实现物业管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三是组织建设固根基。根据“党的工作延伸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的基本原则,以小区为划分依据,综合所辖范围、党员群众数量等情况,实体化运行34个小区党支部,组建2个业主委员会功能型党支部。同时,在离退休干部、社区“两委”委员、网格员、业委会成员、物业服务企业成员、楼栋红管家中择优选配小区党支部书记,建强治理队伍。

创新机制,打造透明治理样板

一是资金托管新模式。“阳光酬金制”管理模式打破原有“包干制”服务管理,把原有的物业公司和小区业主的合同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全体业主共有的小区物业运维资金,设立单独的专用账户,将物业费和小区公共收益作为全体业主共有信托基金,通过合同约定物业费的筹集与使用、物业企业管理酬金计提标准、服务标准等重大事项。目前,按8%比例计提管理酬金,实现“以收定支”动态平衡。二是双审监管防风险。坚持用制度管人、按流程管事、靠环节落实,建立“企业申请—支部初审—业委会复核”的支出审核链,物业服务企业每月按照物业服务资金预算填写资金申请单,列明服务事项和申请金额,确保支出合理,有效预防风险和矛盾。三是阳光公开促信任。推行“三公开一随时”制度(收入、支出、重大事项定期公开,业主随时可查)。每季度线上线下同步公示资金使用明细,变“内部掌握”为“阳光透明”,保障业主的自治权益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理利润。

提质增效,凝聚多元共治合力

一是经验共享强本领。开展“基层善治 赋能新湖”社区治理特色案例分享会,社区书记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其他社区处理相似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实战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二是精准服务暖民心。创新楼栋红管家“居民认识、居民认同、居民认可”三段式培养法,吸纳擅长水电维修、衣物缝补等技能的居民,落地“维修到家”“缝缝补补”等为民服务13项。组织居民参与“幸福花田,同心共植计划”,通过划分公共种植区域,鼓励业主认领责任花田,解决绿化缺失问题,把居民“需求清单”变“幸福账单”。三是协商共治解难题。弘扬“大德之城 有爱之州”的“德”文化,实施“商量工作法”,建立社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居民代表“五方联动”议事机制,通过16场“小马扎”协商议事会,解决电梯维修、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整治等治理难题30余项,形成“小事共商、难事联办”治理格局。

下一步,新湖街道将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深化“红色物业”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物业服务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长效化发展,持续打造“共融共治”的幸福社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