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双向奔赴,遇见更好的自己|解码夏津县双语中学特色办学之路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0720250509C.jpg

三年前,连早起都困难的学生,如今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笑靥如花;英语仅50分的“偏科生”,以日语叩开双一流高校大门;总躲着老师的“带刺”女孩,在音乐中点亮人生星光……在夏津县双语中学,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这所建校仅十年的学校,如何让不同禀赋的学子找到成长方向的?近日,记者走进校园,对话高中部校长张飞,探寻双语中学特色办学的深层逻辑。


顶层设计:

让学校发展“跃”起来

“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持续的体系化建设,学校发展实现了质的跃升。”校长张飞的话语中透着笃定。

自2015年高中部首届招生以来,这所年轻的学校以“规范化筑基-精准化定位-精细化实施”为路径,逐步构建起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四位一体”的发展框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育人生态体系。

“高考成绩比预想高出20分,是学校的体系化管理给了我突破的底气!”手捧曲阜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闫登运难掩激动。三年前,他还是一个连早起都困难的学生,如今却以优异的成绩为高中生涯画上圆满句号。张飞将这种蜕变归因于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教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构建完整的育人生态。”


教师集体学习.jpg

精细化管理是顶层设计落地的关键。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一幅醒目的“目标链”管理图示清晰呈现着学校的育人逻辑:从三年规划到学期目标,从月计划到周安排,最终细化为早读、课间操、课堂巡查等10余项日常规范。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设计理念,让每个教育环节都成为体系中的有机链条。每天清晨,整齐的跑操队伍迎着晨光唤醒校园;课堂巡查记录本里,详细标注着每节课的教学亮点;周测分析会上,教师围绕学情动态调整策略……看似平常的细节,筑起了学生成长的阶梯。

教学创新与常规管理在此间形成共振。学校的“三阶备课法”要求教师完成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性复备三个环节,将专业成长嵌入日常教学。教室外,实时更新的“目标进度表”,将三年规划拆解为365天的具体行动;励志墙上,每周更迭的成长宣言,构建起立体化的精神激励系统。“量变积累到质变,需要每一步都精准落地。”张飞指着进度表说道。

在张飞看来,顶层设计的生命力在于“从末梢反推架构”。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轨迹,将抽象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跑操出勤率关联意志品质,课堂参与度反映学习状态,甚至食堂就餐秩序也被纳入行为规范评估。这种“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模式,让教育目标变得可视、可控、可优化。

从宏观架构到微观落实,从制度设计到文化浸润,夏津县双语中学以体系化建设破解发展难题,用精细化管理夯实育人根基。正如张飞所言:“当每个环节都成为助推器,教育便能真正托举起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高效课堂:

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如何让基础薄弱的高中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索”?夏津县双语中学用六年课改实践给出了答案。自2019年起,学校以课堂为突破口,通过理念革新、模式迭代和师生角色重构,让课堂焕发活力,更让教育回归“以学为本”的本质。

教师指导书法.jpg

课改首战直指“观念突围”。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组织教师赴石家庄精英中学等课改前沿校取经,开展百余场研讨会打破思维定式。2019年启动的课改1.0版聚焦教师观念转型,确立“学为中心”核心理念;2020年升级的2.0版构建“三五”高效课堂模式,以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为重点,探索高效课堂的实践路径;2023年迭代的3.0版“5环6动”激情课堂,则彻底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价值追求。“前两阶段重在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第三阶段力求真正激活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与行为。”张飞总结道。

高三语文《红楼梦》专题课上,教师以“破解金陵十二钗命运密码”创设情境,学生分组梳理判词、绘制思维导图,最终通过情景剧演绎研究成果。这堂“导→学→展→讲→练”五环相扣的课程,正是高效课堂的缩影。针对不同课型,学校设计差异化路径:新授课以情境导入点燃兴趣,复习课借思维导图串联体系,讲评课用错题反刍深化理解。

教师角色在这场变革中悄然蜕变。“备课重点不再是‘讲什么’,而是设计‘怎么学’。”物理教师张甲政的转变颇具代表性。他如今更像是“学习设计师”,通过导学案把握学情,利用探究任务搭建思维阶梯。学生们则从“观众”变身“主角”,高一新生侯法栋感慨:“小组讨论时大家抢着发言,答错也不再尴尬,因为老师总说‘试错是发现的开始’。”

课堂变革的“溢出效应”日益显现。曾经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辩论赛中妙语连珠,惧怕公式的“物理困难户”在实验报告中找到成就感,艺术特长生将专业课的创意带入文化课学习……“动起来的不仅是身体,更是思维和心灵。”张飞指着教室后墙上的“学习小组积分表”说道。

美食节.jpg


德育创新:

让特色活动“活”起来

在夏津县双语中学,德育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浸润于每一次晨跑的步伐、每一场辩论的交锋、每一段远足的足迹中。学校以“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为理念,将抽象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成长的鲜活实践,让品德培养真正“落地生根”。

“激情跑操”是每日必修的“精神晨课”。两千余名学生伴着哨声跑操,齐声高喊“志在心中,路在脚下 ”的跑操口号,唤醒一天的精气神。早读时间,《少年中国说》的铿锵诵读与“我的大学梦”集体宣誓交替回荡,让价值观教育具象为可触摸的声浪。高二(5)班班主任于文志发现:“以前懒散的学生,现在宣誓时背挺得最直——仪式感点燃了他们的内驱力。”

励志远足.jpg

日常渗透之外,学校更打造“行走的德育课堂”。30公里的黄河故道森林远足中,学生用脚步丈量毅力极限;模拟法庭上,“法官”“律师”们唇枪舌剑间筑牢法治信仰;金秋诗会上,原创诗歌创作让家国情怀自然流淌。去年校园辩论赛,辩题“AI时代更需要人文素养还是科技能力”引发千人围观,参赛学生门子虎坦言:“备赛时查了上百篇文献,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思辨精神。”

特色活动的“破圈效应”在文化传承中尤为显著。历史剧《楚汉争霸》展演时,学生自制铠甲、研读《史记》,将历史观教育融入角色扮演;文化艺术节上,剪纸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街舞社则用现代编舞诠释《兰亭集序》。“原本觉得传统文化‘老土’,现在才发现里面有这么多宝藏。”参与汉服礼仪展示的高一同学感慨道。

动态评价体系让德育成果“看得见”。每个班级设置“成长日志”,记录学生从“主动捡拾垃圾”到“调解同学矛盾”的点滴进步;“双语之星”评选每月公示,助人为乐、勤学奋进等六大维度让榜样力量可视化。

“德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张飞指着日志本上的涂鸦感慨,“那些稚嫩的‘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比任何说教都有力。”


文艺并重:

让每粒种子绽放光彩

在夏津县双语中学的校园里,清晨的诵读声与午后的钢琴旋律交织成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傍晚时分,体育特长生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勾勒出一幅幅青春的画卷。这里,“文艺并重”(强文化、重艺术)的育人理念不仅是一句口号,它已深深植根于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滋养着每一粒渴望成长的种子。

面对生源基础的多样性,夏津县双语中学自2016年起便高瞻远瞩,提出了“艺体为主、文化为辅、留学为补”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学生的成长轨迹。艺术生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本科上线率逐年攀升,犹如璀璨的星辰点缀在教育的夜空。而文化生的培养亦不曾稍懈,2022年,文化生本科达线率历史性地超越了艺术生,标志着学校正式迈入“文艺并重”的新纪元。

在“让所有师生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夏津县双语中学精心为每一名学生规划适合自己的学业发展方案。郭献强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三年前,中考成绩仅有290分的他踏入双语中学的校门,英语成绩长期徘徊在及格线以下。在学校老师的悉心引导下,他选择了日语课程作为突破口。这一关键抉择如同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外语成绩实现了50分的跨越式提升。配合语文专项辅导的助力,他最终以超重点线88分的优异成绩,叩开了中国海洋大学这所“双一流”高校的大门。

艺术特长生在夏津县双语中学同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朱梦奇的故事便是其中的佳话。入校时,她的文化课成绩并不理想,但在班主任的慧眼下,她被引导进入了音乐班。从最初的躲闪老师,到后来艺考的脱颖而出,朱梦奇的转变如同凤凰涅槃,不仅收获了多所高校的青睐,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如今,学校的艺体教学中心已形成了“社团启蒙+精品培训”的完善培养体系,涵盖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空乘、体育等多个领域,为艺术特长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教育要做的不是统一修剪,而是提供适合生长的土壤。”张飞说,夏津县双语中学正是用“三块育人田”——文化田、艺术田、国际田,精心培育着每一粒种子。在这里,学生不再被单一标尺衡量,而是在多元赛道上绽放着各自独特的光芒。

教育的终极愿景,是让每颗星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在奔赴未来的征途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