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门右转,步行十分钟就是德城区图书馆。每周三下午,我们的学生们会穿过这条书香小径,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的知识殿堂。”近日,德州学院附属小学校长谭善岭描述着学校独特的“地利”。近年来,该校依托与德城区图书馆的地缘优势,创新构建“教联体联动”机制,深度整合馆、校、家、社资源,打造“近邻书香·行知创生”读写融合实践课程,探索出一条“课内课外联动、读写结合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阅读教育新路径。
这项行知式阅读工程,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阅读的边界。“阅读不应囿于课堂,更应联通生活,走向实践。”该校副校长王盼盼介绍道。学校精心设计了分层实施的阶梯式课程体系:低年级重在习惯启蒙,孩子们通过“读绘结合”,用画笔描绘阅读的童趣世界;中年级强化方法训练,“读思结合”下的批注笔记和片段仿写渐成常态;高年级则迈向“读研创结合”,研究报告、主题征文甚至剧本创作,让深度探究与创新表达成为可能。
打破围墙,校馆协同共享书香
将社会优质资源引入校园阅读体系,是德州学院附小的重要突破。学校与德城区图书馆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行知式阅读”实践基地。“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专业的服务和宽敞的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们不仅定期走进图书馆,参与专题阅读和实践活动,图书馆的资源也以数字化和图书漂流等形式“走进”了校园课堂,图书流通效率大大提高。
小手拉大手,家校社共育书香
阅读的种子在家庭和社会生根发芽。学校大力推动“小手拉大手”亲子共读活动。“以前下班回家看手机多,现在和孩子一起读书、写感悟,感觉特别好,孩子也更爱看书了。”一位参与“21天亲子阅读”活动的家长深有感触。此外,邀请图书馆员、知名作家进校讲座,与社区联动举办“玉兰树下为你读书”等品牌活动,评选“书香家庭”和“最美家庭书橱”,“学校主导、家庭响应、社会支持”的阅读共育生态圈日益稳固。
输入驱动输出,学生创造力绽放
读写融合是贯穿始终的理念。每一次阅读都是表达的起点。“学生们将阅读所得内化,再通过习作、绘画、戏剧等方式个性化地输出,这个过程中,理解力、思辨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创作的图文故事集、美言美心工作坊的作品琳琅满目。”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郭锐观察到可喜的变化。
“当社会的书香与校园的书声共鸣,阅读就不再是孤立的行为,而成为连接心灵、启迪智慧、涵养品格的桥梁。”谭善岭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近邻书香’文化,并探索与‘阅读+AI’等数智手段的融合,让全民阅读的根系从校园向更广阔的社会沃土延伸,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的‘附小样本’”。